
江山一養蜂合作社的蜂農在查看蜂箱 楊清泉攝
中國質量萬里行走進浙江省江山市,探尋蜂產業,磨礪10年進入成熟期。
今年上半年,蜂產品市場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品牌蜂產品價格普遍上漲。“逐步邁入‘高價時代’意味著中國蜂產品市場走向成熟。”
“廉價低質蜂產品企業的日子不好過了。”
‘高質高價’的蜂產品引起市場廣泛關注,中國蜂業正面臨新一輪的洗牌。“4月下旬,中國蜂產品協會養蜂業首席專家汪禮國對中國質量萬里行記者不無慶幸地表示,”逐步邁入‘高價時代'
意味著中國蜂產品市場走向成熟。“
這是有30多年從業經歷的汪禮國,在觀察今年上半年蜂產品市場,并對比多年蜂業行情,綜合分析之后謹慎得出的初步結論。今年上半年,蜂產品市場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品牌蜂產品價格普遍上漲。”廉價低質蜂產品企業的日子不好過了。“多名業界資深人士均對記者表示。
引發市場變局的導火索是,此前的年末,廉價蜂產品的行業潛規則如蜂蜜摻假、樹膠冒充蜂膠、蜂王漿被提取王漿酸淪為”王漿渣“等,被媒體密集曝光,巨大的信任危機給整個中國蜂產業蒙上了一層陰影。
不過,”毒瘤不除,蜂業難安“,在汪禮國看來,被曝光某種意義上是”掃雷“,實際上對中國蜂業還是好事:”蜂產品的質量安全再次為全社會所重視,從長遠來看對行業的健康發展有利,
市場也需要新一輪優勝劣汰的大洗牌。“
今年上半年,蜂產品市場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品牌蜂產品價格普遍上漲。”逐步邁入’高價時代‘意味著中國蜂產品市場走向成熟。“
難以走出的蜂產品“怪圈”
作為純天然產品,蜂產品本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厚贈。
蜜蜂在傳播花粉過程中,生產出了能幫助消化的蜂蜜、能激活衰退組織的蜂王漿、富含維他命的蜂花粉、有“血管清道夫”美譽的蜂膠--對這“蜂四寶”,愛因斯坦就曾夸張地贊嘆: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人類將最多再存活四年。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蜂產品大國。多年來,中國的蜂群數量和蜂產品產量均2011年5月居世界首位。據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相關專家介紹,全世界的蜂王漿有產自中國,中國的蜂蜜年產量也是世界之最。
但一個悖論是,在盛產蜂產品的中國,消費者卻很難享用到地道、正宗的蜂產品。
據國家農業部統計,“十一五”期間中國蜂產品中,蜂蜜年產量約30萬噸,蜂王漿年產量約4000噸,蜂花粉年產量約噸,蜂膠年產量約350噸。其中年蜂產品產值突破150億元,國內市場銷售總量約占總產量的三分之二。
不過,蜂產品產量的實際數字遠超官方數字。以較高端的蜂膠和蜂王漿為例,有業界統計顯示,我國蜂膠每年的實際銷量高達近1000噸。而我國蜂王漿酸出口比率占全國總產量的60%-70%--這一數據從側面反映,國內目前生產出來的蜂王漿被大量提取王漿酸。
“好的蜂產品被大量低質蜂產品稀釋。”汪禮國感嘆,貨真價實企業得薄利,造假企業得厚利。市場亂象一方面導致消費者對良莠不齊的蜂產品難于選擇,另一方面低價無序競爭也使得優秀的蜂產品企業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
中國蜂產品由此形成了一個怪圈:優質高價蜂產品難以通過正常渠道被消費者接受,廉價低質蜂產品大行其道而又廣受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