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絡書店的銷量已經占整個圖書市場的三分之一強,在個別品種和地區甚至達到60%—70%,網絡書店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圖書產業的市場格局,同時也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購書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0年1月,國內出版發行行業的三家全國性協會聯合發布《圖書公平交易規則》。其內有“新書銷售折扣不得低于折”的條款,被輿論認為是傳統圖書發行業對網絡書店展開的一次“圍剿”。
然而“禁折令”并沒有起到實際的作用,網絡書店的折扣依然是越來越低。
2010年底,新進軍圖書業務的京東網上商城與業界老大當當網發生了價格戰,雙方打折促銷的手段越來越厲害,不久卓越網也卷入,價格戰面臨三國混戰的局面。
2011年5月,京東商城的低價促銷政策又與出版社引發矛盾,24家少兒出版社聲明聯合抵制京東的低價促銷活動,并期待政府相關部門的干預,稱如果和談不成將訴諸法律。
在這一系列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網絡書店與傳統實體書店、同行及上游出版社都發生矛盾,逐漸成為影響圖書產業的一支重要力量。事實上自年當當網開通以來,網絡書店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在圖書銷售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影響了國內圖書銷售的格局,也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購書方式和生活休閑方式。
網絡書店迅速崛起
一本書印刷出來之后經過哪些渠道到達讀者的手中的呢?據業內人士介紹,傳統的圖書銷售渠道主要包括主渠道和二渠道,主渠道就是指新華書店系統,二渠道是指民營書店。剛開始時新華書店是絕對的主流,銷量占大部分,后來民營書店快速發展,銷量一度超過新華書店。
但從整體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圖書產業是新華書店和民營書店約各占一半的格局。隨著網絡書店的興起,這個二分天下的格局逐漸被打破了。
2000年之后,網絡書店大舉進入圖書銷售,圖書產業的格局逐漸由二分天下變成三分天下。以中華書局為例,當當、卓越、九久和貝塔斯曼四家網絡書店2007年的銷售額占到中華書局總銷售額的12.5%,而2006年是6%。12.5%意味著,網絡書店已經成為中華書局單體客戶中最大的,因為200多家實體渠道在瓜分其余的87.5%。而北京某圖書出版公司的老板介紹,自己公司的圖書現在有的數量通過網絡書店銷售出去,而幾年前這個比例是30%左右。
雖然各家出版社和各個品種的圖書的具體數量不一樣,但從整體來說,網絡書店所占的市場份額是越來越大的。單是2009年當當網就占中國整個圖書市場份額的10%。“暢銷書類的網絡銷售已經占到整體圖書零售額的60%左右。”
據統計,我國互聯網上有近兩三萬家各類網絡書店,當當網在國內號稱“網上圖書銷售老大”,其普通快遞送貨上門業務范圍已覆蓋全國絕大部分地區,購書滿29元免運費,送達時間一般都在3天以內。其他網上書店,如卓越亞馬遜、淘寶網站等圖書銷售業務也很火爆。早在2009年,就有業內人士預測—5年內,網絡售書將占到圖書市場的—30%。現在,網絡書店的銷量已經占整個圖書市場的三分之一強,在個別品種和地區甚至達到60%—70%,網絡書店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圖書產業的市場格局。
實體書店難擋沖擊紛紛關門
網絡書店進軍市場的同時,新華書店也在進行改革,變革后的新華書店實力得到增強,在網絡書店的強勢沖擊下,即使沒有擴大份額,也沒有丟掉多少,而民營書店則損失慘重,在圖書產業新一輪的變革中紛紛敗退。
網絡書店對實體書店的沖擊是世界性的。2009年,美國的獨立書店從3千多家減少到1千多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相繼有連鎖書店關門停業,中國的情況更是如此。
近年來,在公眾的印象中,書店經常與“倒閉”“關閉”等詞語聯系在一起,年初,曾經紅極一時的北京第三極書局倒閉關門、黯然收場,6月份,“學而優”廣州暨南大學西門店關閉,7月份,三聯書店廣州購書中心分店關停,8月份,在廣州核心商圈盤踞十年之久的“龍之媒”書店也結束營業。聯系之前上海“思考樂”書局、席殊書屋以及季風書園的遭遇,我們無奈地發現,中國的民營書店正面臨生死關頭。據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調查,在過去的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而且這一趨勢還在加劇。
民營書店的萎縮一定是受網絡書店的沖擊嗎?對此當當網總裁李國慶卻認為實體書店的困境不是網絡書店造成的,“我們只有20%的份額是從實體書店中搶過來的,80%是自己把蛋糕做大的。實體書店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圖書網站的競爭,而是房地產價格暴漲導致書店的面積不斷萎縮”。新華書店由于有教材壟斷的利潤,加上擁有居于城市中心的黃金地塊,以及從銀行貸款的便利,可以在黃金地段興建書城,維持店面租金的低成本。否則,新華書店也難以生存下去。
街上沒了書店,我們上哪去買書?
我們身邊的書店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網絡書店蓬勃興起,民營書店迅速萎縮,中小型民營書店越來越少。即使是大型書城和連鎖書店,在網絡書店和新華書店的強勢擠壓下,日子也過得一天比一天艱難,面臨關停的困境。
遍布大街小巷的中小書店越來越少,我們上哪去買書呢?據一項關于京城居民購書行為的調查顯示,家與書店的距離太遠是許多購書者深感不便的重要原因。網絡書店的興起改變了人們買書的方式,網上購書由于其方便快捷、折扣更低、品種豐富的優點而深受年輕人的喜愛,輕輕點擊鼠標就可以完成購買,比大老遠地去書店買書要方便太多。即使是喜歡逛書店的人,也是把書店當做查詢、體驗的場所,往往在書店里記下要買書的書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回去在網絡書店下單完成購買。
然而網絡書店并不能完全替代實體書店的功能,很多人還是喜歡逛書店的感覺,在書香的世界里挑選自己喜歡的圖書,或跟朋友進行交流,這是網絡書店所不能給予的。“實體書店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必要,這是社會文化的需要,它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符號,是城市的名片,是文化人的理想和追求,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場所……”,大批實體書店的死亡不但改變人們的購書方式,也慢慢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實體書店,你往何處去?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標識。現在網絡書店銷售圖書的比重越來越大,實體書店卻面臨房租等經營成本上升以及網絡書店競爭的雙重沖擊,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很多曾經帶給人們美好印象的書店都已經關門倒閉了,城市里的書店越來越少,書店在未來的城市化建設中變得面目模糊,會展中心、美術館、博物館、公園……在這波轟轟烈烈的城市建設高潮中,越來越多的城市規劃中的文化地標已經沒有了書店的立錐之地。這種情況引起很多有識之士的重視,書店絕不僅僅是關系到人們的購書方式和生活方式,書店意味著閱讀,意味著文化,意味著學習,書店的減少關系到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文化氣氛和文化戰略。
不少書業人士呼吁,實體書店要存活,政府也要有所作為。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產業系副主任周正兵說:西方幾乎所有國家對書店行業實現差別稅率甚至是零稅率政策,如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實行零稅率政策,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稅率不超過7%,而美國的稅率一般在2%至4%之間。
通過低稅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書店經營者的私人成本,吸引了更多的社會資本,對于優化資源配置,為社會提供更優的文化服務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適當的財政補貼也被視為有益的補充,如加拿大政府對書店購置的電腦設備補貼總費用的一半,香港特區政府則對書店的租金予以一定程度補貼以減輕其租金壓力。通過這些措施,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書店維持在一個較為穩定且較高的水平,這對于維持和優化一個城市的文化生態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比較而言,我國書店建設和發展還缺乏這方面的政策。就稅收政策而言,我國的稅率為13%,雖然比一般商品銷售稅率低了4個百分點,但是和西方國家相比稅負過高,這顯然有悖于書店行業具有強外部性的事實,并且不利于優化行業的資源配置以及文化生態的平衡和發展。
除了政府的支持,實體書店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走特色和專業的道路,創新經營模式,“把環境本身做成產品,把服務本身做成產品,要在書店的價值組合上,尋求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