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
文/圖 張偉龍 本刊記者 劉暢
張學良懷疑,手中的米產自“假種子”種植的旱稻。
收的稻子比播的種子還少
農歷大年三十,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與往年不同,村民劉鐵鋼反常地對有“豐收”二字的春聯“堅決不用”。“我9畝地的旱稻打了不到兩百斤的稻子,還沒有播的種子多,”劉鐵鋼說,“要是全河南省的老百姓都種旱稻,那就扎住脖子不用吃飯了!”
2009年他種植的是旱稻227系列品種,種子是從鎮上的經銷商李海玉那里買的。按照李海玉的的指導,每畝地播種的數量是20斤。看電視農藝師講解,適當增加播種量,可以提高出芽率,劉鐵鋼每畝地播種25斤,9畝地總共下種225斤。“本想種旱稻圖個省事兒,這下可全省了,稻子都不用割。”
劉鐵鋼是駐馬店市驛城區水屯鎮大劉莊村村民,因為經常在外,沒有時間管理莊稼,而雙親年邁,又沒有其他的勞動力,劉鐵鋼就琢磨,種一些省事的作物,就像種麥子一樣,播種的時候有播種機,莊稼熟了就用收割機,基本不用人力。“去年村上也有種旱稻的,簡單,畝產也有千把斤,差的的也有六七百斤。”
2009年,劉鐵鋼種植的旱稻227,在生長初期和鄰居的莊稼并沒有多大差別。“開始,稻苗長得很好,肥嫩嫩、綠油油的。長到后期,苗壯、穗也大,就是沒籽。別的品種一般長得短細些。”劉鐵鋼說。
同村的武小全更慘,3畝旱稻顆粒無收,稻秧都沒有收割,直接用機器打碎到田里了,“就當肥料用了,以后誰再跟我提旱稻的事兒我跟誰急。”
2010年1月10日,當記者趕到武小全家時,他母親從柴火堆里找到了裝旱稻277的袋子。劉鐵鋼和武小全的種子都買自經銷商李海玉。旱稻277的袋子上,顯示生產商是河南澳瑞特種子科技有限公司。
“農民靠啥吃飯啊?這一家老小的都指望這幾畝地,糧食沒了,什么事也干不成了,那些賣假種子的人真是沒良心……”武小全說。
從李海玉這里購買種子數量比較大的是水屯鎮張洼村的張學良。在張洼村,張學良有一個小賣部,村里的人都把錢湊集到他那里,張學良購買了兩千多斤稻種。“本來想為鄉親們辦件好事,沒想到卻把鄉親給坑了,都是鄉里鄉親的,我現在出門都不好見人……我們這今年種旱稻的春節都不好過”,張學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