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之間的并購與聯合已成常態,其愿望皆想通過資源整合,取長補短,形成合力,從而產生的“疊加效應”,達到做大做強的目的。 2008年,對于當時的大齒集團來說非同尋常而又意義重大:在迎來建企五十周年大慶后不久出人意料了地整體加入了中國重汽。而事實表明,把大同齒輪加入中國重汽僅僅看作是一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尋找到可以依附的主機廠并為之配套的話,是會極大地低估雙方聯合的實際價值!原因在于,對目前已經在國內重型汽車行業遙遙領跑的中國重汽而言,其發展戰略規劃中不僅要創立國際知名的重型汽車品牌,還要在汽車零部件行業打造出知名品牌,繼而將大同齒輪加入中國重汽砥礪成為我國國有企業兼并聯合、重組發展的成功典范……
山西大同,著名的塞外歷史名城,自古軍事重鎮。這里不僅有綿延數百公里的煤田而被稱為“中國煤都”,更有厚重的文化資源,蜚聲世界的文化遺產--云岡石窟坐落其間。其境內鐵路通四方,公路連八處的交通網絡凸現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經濟地理環境。一直以來,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窗口,大同齒輪猶如鑲嵌在這座名城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璀璨而奪目。
2008年7月1日,當時的大齒集團迎來了企業成立50周年的喜慶日子。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幾代大齒人承前啟后,勵精圖治,創造出了無數的奇跡與輝煌,將大齒從一個年產值僅157萬元的小型農機企業發展到年產值超過8.5億元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成為我國機械工業大型骨干企業和國內著名的重型汽車變速箱和汽車發動機齒輪的專業生產廠家。
時至今日,已經轉變成為國內重型汽車行業龍頭企業--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的大同齒輪更是以嶄新的姿態,飽滿的熱情,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正在著力放大加入中國重汽所產生的“疊加效應”,期待著實現超越自我的大發展。
櫛風沐雨五十載
時光的變遷,歲月的磨礪,商海的洗禮,大同齒輪的成長發展,曲折而又艱辛,其中的每一個細節和每一個腳步都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今天通過梳理大同齒輪50年來發展的歷程,人們不難發現,其實就是幾代大齒人用聰明智慧和辛勤奮斗將一個個壓力變成動力,困難變成機遇的過程。
也就是說,大同齒輪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去不斷探索和創造發展的機遇,從而成就非凡業績。從1980年到大齒參加工作,歷任車間副主任、主任,分廠廠長,廠長助理兼銷售處處長,副廠長、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現任中國重汽集團大同齒輪有限公司總經理的武正河作為企業發展的親歷者和參與者對此感受頗深而又非常認同。
中國重汽集團大同齒輪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山西大同齒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958年建廠,初名為大同綜合機床廠,1963年更名為大同農機配件廠,隸屬原機械工業部。1964年企業定名為大同齒輪廠;1997年9月企業完成了公司化的改造。
武正河說,企業每次更名的背后都是歷史痕跡的一種體現,也是一個新品發展階段的開始。誕生在新中國后“大躍進年代”這樣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大同齒輪,伴隨著后來層出不窮的政治運動和國民經濟的反復調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其發展與當時處于完全計劃經濟時代的國營企業一樣步履艱難。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大同齒輪在歷經邊基建、邊生產、停建、一二期擴建等種種磨礪后,才由小型機械廠發展成為頗具規模的專業農機齒輪生產廠。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伴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大齒同樣經受了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帶來的“陳痛”和迷惘,同樣面臨著“找米下鍋”的困境。但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大齒走出了困境,走出了一條令人刮目相看的自我發展之路。“找米下鍋”的經歷,使大齒較早地經受了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和磨煉。
當時企業根據地域優勢,很快開發出煤礦用單體液壓支柱、減速機、小四輪拖拉機變速箱等產品進入市場,并一度出現了產品供不應求的局面。企業初涉市場就體驗到了市場帶來的極大利益,更體會到了市場對企業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技術、人才、市場是最大的壓力。當煤機和農機產品已經成為大齒的“吃飯”產品時,大齒領導層從企業長遠發展考慮,又高瞻遠矚地提出了“進軍汽車產業”的發展思路,通過對市場分析判斷,決定主動走向市場、融入市場,迎合市場的需要,在上級不同意的情況下,偷偷地進行汽車變速箱的研制和生產。這樣的決策,可以說為大齒以后的跨越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準備,總會得到機會的垂青。1985年,我國剛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在中國二汽決定引進日產柴技術開發一種叫“八平柴”的重型汽車時,大同齒輪主動出擊,同步引進了該車的變速箱制造技術,并為二汽生產的重型汽車配套變速箱。與此同時,大齒抓住機會投資3600萬元進行了技術改造。該技術的成功引進,徹底改變了大同齒輪長期以來技術落后、制造工藝水平低下、管理粗放、產品與市場脫節的落后局面。
應該說日產柴變速箱制造技術的引進及相關項目的全面啟動,其意義遠遠超出了技術的層面。這種技術引發了國內汽車零部件制造工業歷史性的變革,對大同齒輪是一次極大的技術與設備全面提升,對企業后來的可持續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為大同齒輪從農機企業向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的戰略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在引進日產柴八噸汽車變速箱項目建成驗收并形成批量生產的同時,大同齒輪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完成了多項技改項目,采用大量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產品制造水平和產品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在此基礎上,大同齒輪經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成功開發出多種變速箱產品,形成了汽車、農機、煤機、工礦配件四大系列的產品格局,企業規模迅速擴張,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實現了雙過億,順利進入國家大型(二類)企業的行列。
1997年9月,伴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同齒輪順應時代發展,加快企業機制和體制轉變的步伐,將企業改制成為大同齒輪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現代企業制度下,積極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通過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內部管理機制,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調整,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大同齒輪大步邁入歷史最為輝煌的時期。
為了增強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第一次成功引進日產柴TMH402五檔變速箱制造技術的基礎上,大同齒輪于2000年和2002年又相繼引進日產柴MPS62B六檔汽車變速箱制造技術和MPT21B新型多檔汽車變速箱制造技術,并于2004年開始了與奧地利AVL合作,聯合開發具有國際領先技術的16檔200kgm變速箱。
在技術引進的同時,大同齒輪堅持消化吸收、合作開發,走自主研發的路子,在企業內部建立和完善齒輪研究所這樣的科研機構和構建起以技術研發為主體,覆蓋企業生產、銷售、供應等全領域的自主創新體系,在行業內逐漸形成比較突出的科技創新與自主研發的能力。自主開發的DC9J150T、DC12J150T和DC16J200T新型多檔變速箱,不僅填補沒有大扭矩、多檔位變速箱的空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且使大同齒輪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零部件出口到了Cummins、Volvo、New holland、John deere、Caterpillar等國際知名公司,成為國內名副其實的汽車變速箱骨干生產企業。
通過堅持不懈地對產品結構進行升級調整,大同齒輪的汽車變速箱擁有了五個產品平臺,14大系列共300多個品種,被國內40多家主機廠選為定點配套產品,產品一度出現攜款排隊等貨的熱銷局面。
與此同時,在艱苦的自主創新與新產品研發歷程中,不斷進行的技術改造使得大同齒輪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大同齒輪先后累計投入近6億元實施技術改造,引進了大量國外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數控設備和檢測儀器,設備更新率達到80 %以上,擁有主要生產設備1300多臺(套)和一條國內一流的智能化變速箱裝配線,以及來自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先進的檢測設備為生產高質量的產品提供了可靠的保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科學化、數字化、集約化、高效率、低耗能的現代化企業生產特點。
進入2000年以來,大同齒輪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企業規模和效益實現翻番,重型汽車變速箱年產銷量達9萬臺,年銷售收入達8.5億元,成為山西省34戶優勢企業之一和山西省機械行業重點支持的重型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在中國機械工業500強中排名194位,進入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100強和中國齒輪行業50強;先后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全國環境優美工廠”、“全國名優產品售后服務先進單位”、“全國百家最佳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等多項榮譽稱號。
而今邁步從頭越
市場風云,變幻莫測。長期以來,大同齒輪作為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一直游離在汽車主機廠之外,造成其產品在與主機廠配套上很難有較大的突破。特別是在2004年后,隨著國內重型汽車行業的迅猛發展,其產品結構以及市場格局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競爭對手的異軍突起,大同齒輪終究沒能跟上市場發展變化的腳步,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呈逐步下降成為了不爭的事實。
面對這種市場變化,大齒人深刻地認識到,要實現企業的科學發展、長遠發展就必須實施與國內外汽車主機廠進行戰略重組,加入其核心配套體系。即使在2008年初按照上級安排,大齒并入了太重集團,但其要尋求與國內外汽車主機廠進行戰略合作的愿望也未曾改變。
2008年11月18日,大同齒輪整體加入中國重汽的股權劃轉協議在太原正式簽訂。從此,大同齒輪成為了中國重汽的全資子公司。而這一天,距離大同市委副書記、市長耿彥波首次帶隊前往濟南與中國重汽開始接觸洽談剛好100天,所以有媒體把大齒與中國重汽雙方一見如故、一拍即合喻為當下流行的“閃婚”!
當然,“閃婚”并不意味行事草率。早在2003年,大同齒輪曾與國內一主機廠洽談過重組事宜,臨近簽字而又最終流產的現實大大刺痛了大齒人的心。為此,從2005年起,大同齒輪在做好新產品開發、市場開拓、能力建設、質量提升等方面工作的同時,加大了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的力度,改制了三產單位,剝離了后勤,解決了國有企業包袱沉重的問題,為實施企業的戰略重組創造出非常有利的條件。
盡管剛剛渡過了自己50周年大慶,但當在公司的職工代表大會上宣布加入中國重汽的決定時,大齒人似乎翹首期盼了許久,全體干部職工長時間地鼓掌通過,這在大齒的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是大齒人在為自己又一次做出的歷史性抉擇而鼓掌,是為企業的美好前景而鼓掌。
人們歡欣鼓舞的背后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在經過連續多年快速增長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重汽早已超越了國內所有的競爭對手成為了國內重型汽車行業的領跑者。而在2006年中國重汽成功進行發動機切換的經歷中,中國重汽強烈意識到作為整車生產企業,必須按照整車發展的思路來謀劃各大總成的配套,也就是說,只有總成做得好,才有可能做好整車。
因而,打造黃金產業鏈,把核心零部件總成制造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牢牢把握市場主動權是中國重汽近年來的重要戰略措施之一,中國重汽也成為目前國內惟一一家擁有駕駛室、發動機、變速器、車橋等關鍵零部件總成全套配套體系的企業。如此看來,大齒加入中國重汽,進一步強化了中國重汽的企業鏈,壯大了中國重汽的力量,對大齒來說這一步也是最佳之選。
然而,如果把大同齒輪加入中國重汽僅僅看作是一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加入到一個可以依附的主機廠并為之配套的話,那就極大地低估了雙方聯合的實際價值。事實上,早在2007年中國重汽在國內率先實現產銷量突破10萬輛之際,中國重汽便運籌帷幄,在章丘工業園建成了自己的變速箱生產基地,并于2008年初投入資金擴大其產能,加上和原來的供應商簽訂的協議,大同齒輪加入后真正給集團公司配套的任務并不會太多,這也就意味著大同齒輪的絕大部分產品還需要實現集團外自行銷售。
這樣看來,中國重汽是否因為大同齒輪的整體資產是劃轉給中國重汽而白撿了一個大便宜才同意大同齒輪的加入的呢?“我們看重的是大同齒輪的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中國重汽集團大同齒輪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文宇對此問題的回答顯然是否定的。
王文宇,了解中國重型汽車行業的人對他十分熟悉,他大學一畢業就分配到陜西汽車齒輪廠(即如今國內最大的重型汽車變速器制造企業陜西法士特傳動集團的前身)工作,并長期擔任陜齒廠長職務,后來調往中國重汽擔任了十多年的副總經理,主管產品銷售和市場,有著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和卓越的領導才能,在汽車業界德高望重,盡管已到退休年齡仍被中國重汽留任工作,如今又被委以重任,重新做回自己熟悉的老本行,足見中國重汽對大同齒輪的重視程度。
王文宇說:“在中國重汽發展的歷史上,盲目求大是有過慘痛教訓的!所以,今天的中國重汽對于兼并重組企業是有一個基本原則的,首先要看該企業的加入是否對中國重汽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作用,中國重汽還要能管理好這個新加入的企業,同時,還要做到使新加入的企業與中國重汽同步發展,三者缺一不可”。這樣看來,中國重汽選擇大同齒輪的加入顯得成熟而又理性。
大齒集團曾經創造了引以為榮的輝煌:第一個生產汽車發動機齒輪代替進口產品;第一個連續十年在中重型汽車變速箱市場占有率最高:第一個擁有全系列、全同步器中重型汽車變速箱;第一個生產大扭矩、多檔位全同步器重型汽車變速箱這“四個國內第一”,充分說明了大齒在行業中是很具實力的。所以,對快速發展中的中國重汽來說,其發展戰略規劃中不僅要創立國際知名的重型汽車品牌,還希望在汽車零部件行業中打造出知名品牌,建立起自己強有力的零部件支撐體系。大同齒輪的加入,無疑使這樣的目標有了現實的可能,同時,共同的努力將使大同齒輪加入中國重汽成為我國國有企業兼并聯合、重組發展的成功典范。
如此看來,大同齒輪加入中國重汽絕非簡單的一次疊加,F在對于雙方來說如何求解“1+1>2”,已不屬于算術題的范疇,而是一道多元方程式。首先,大同齒輪要在接受中國重汽的管理,遵守中國重汽的各項管理制度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產品配套、市場拓展、技術同步、管理接軌、文化融入等方面的實際問題,而努力解決好這些問題,大同齒輪就會完全融入中國重汽并放大所產生的“疊加效應”。
而如何通過資源整合,推動轉型發展,把大同齒輪建成國內齒輪行業領先企業,則是中國重汽需要深入研究和重點解決的問題。于是,首先從優化產品結構入手,中國重汽幫助大同齒輪在業內率先制定完成其重型汽車變速器的產品型譜,形成了從110到460馬力、從5擋到16擋全方位覆蓋,既有雙中間軸、又有單中間軸,既可帶同步器,也可不帶同步器,既有鐵殼,還有鋁殼,既有普通齒,也有細高齒等高、中、低檔重型汽車變速器互補的新格局,可廣泛匹配于輸入扭矩480~2400牛/米、載重量5~30噸之間的各種中、重型汽車車型和各種類型的客車。
同時,中國重汽從資金、市場、技術、文化、管理等方面給予了大同齒輪最大的支持,幫助大齒延伸產業鏈,并計劃投巨資在大同建造新的變速箱制造基地。目前,由中國重汽投資的2000畝新生產區已經在大同萬畝機械加工工業園區開工建設,大同齒輪將實現整體搬遷改建,不久的將來,一個嶄新的大同齒輪將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作為我國深具影響力的重型汽車變速箱總成的專業生產企業,面對新的形勢,大同齒輪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搬遷改造為契機,改善企業環境;以精益生產為主線,創新管理模式;以總成升級為載體,提升技術水平”,圍繞“把大同齒輪建設成為國內齒輪行業領先企業”的愿景目標,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和大同市實施“轉型發展、綠色崛起”戰略的歷史機遇,加快實現中國重汽對其制定的在未來3-4年每年以100 %的速度增長,通過加快國際化步伐,不斷開拓國際市場,在 5-7年內,將銷售收入提升到40-50億元,通過拓展業務突破100億元的戰略目標。
人們有理由相信,具備了技術優勢、管理優勢、品牌優勢、人才優勢的大同齒輪正在中國重汽的領導下迅速提升企業的整體素質,樹立全新的企業形象,積聚了發展的動力,增強了參與市場競爭的綜合實力,企業的戰略目標一定能夠實現,而且一定能夠早日實現!
明日的大同齒輪,必將成為中國重汽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必將實現超越自我,再次邁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