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湖南安化黑茶經過多年沉寂,如今又振作上市,其背后的強力推手,就是安化縣質量技術監督局。
出《標準》 強監督
在2008年之前,安化黑茶茶葉的培植、加工等一直沒有一套較為完整的標準體系,導致市場上的安化黑茶品質良莠不齊,處于一種低檔茶的角色,嚴重影響安化黑茶產品的形象。
2008年夏天,安化質監局局長劉青峰借著縣里出臺《關于做大做強茶葉產業的意見》的機會,帶領局領導班子成員頂著炎炎烈日,連續幾個月內奔波在安化各個茶廠進行調研,積累了詳實的一線資料。隨后,安化質監局組織轄區內部分有實力的茶廠,制定了《安化茶樹栽培技術規范》這一推薦性農業標準規范,從源頭上對茶葉原材料的質量進行監管和控制。
緊接著,安化質監局又先后制定了《安化黑茶加工技術規范》、《安化千兩茶(花卷茶)加工技術規范》、《安化黑茶加工企業條件規范》3個強制性農業標準,使安化黑茶在種植、施肥、采摘、加工等各個環節均做到有標可依、有標可循。有了標準,就要執行。安化縣質監局對轄區內的茶廠進行摸底調查后,圈定幾家大型的黑茶生產企業,并派出相關質檢人員進駐茶廠,對黑茶的生產全過程進行全程跟蹤。對其他規模較小的生產企業實行嚴格的“準入”限制,抬高門檻,嚴格把好申證關,不定期地對這部分企業進行抽檢、抽查,確保每一片黑茶均符合質量要求。而對一些無證生產的現象,進行堅決打擊,有力震懾了無證、不規范生產的現象,對黑茶的規范化生產起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另一頭,以安化質監局為牽頭單位的安化黑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報工作小組歷時兩年多,終于在去年年底把地理標志拿了下來,安化黑茶成功納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目錄。有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護身符”,安化黑茶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安化黑茶獲評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后,我們加強了對40余家獲證企業的監管的力度。”劉青峰認為,“我們這樣做,或許在短期內對黑茶的產量有一定影響,但只有嚴格要求,按照標準化、規范化發展企業,才能更好地樹立起安化黑茶的品牌,以求得黑茶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黑茶成功入選中國世博十大名茶
安化縣質監局在加大市場監管力度的同時,還不斷完善提高縣級技術機構的認證項目,積極提升質檢能力,更好的為茶葉質量控制提供技術支持,此外還幫扶企業整合檢驗資源,建立質量檢驗實驗室。
由于品質的提升,安化黑茶名聲更為遠播。2009年10月,經過行業標志性品牌篩選、高昂的報名費和嚴格的食品安全檢驗這三關評選,“白沙溪”、“永泰福”兩個安化黑茶產品進入上海世博會。中國世博十大名茶活動組委會主任黃漢慶說:“湘黑茶進入聯合國館,意味著其由國內傳統市場走向高端市場、國際市場。”
劉青峰認為,黑茶成功入選中國世博十大名茶并入駐“聯合國館”,這是安化黑茶的驕傲,同時也對安化黑茶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前,白沙溪茶廠在質監局的幫助下,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茶葉無塵化生產車間,引進并投入使用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凈化生產設備,使茶葉的主要生產步驟實現全機械化不落地生產,改變了在除梗、腳踏等傳統黑茶制作工藝中不可避免會摻入的灰塵、渣滓等情況,保證了黑茶的優秀品質和良好口感。“下一步,我們將會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品牌和企業,扶持一批有潛力的企業,整合淘汰一批生產規模、生產條件、檢驗條件不達標的小企業。”劉青峰對記者說,“黑茶的名聲越大,我們的責任就越大。質監局將借世博之機,用質監職能之手將安化黑茶托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