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綠豆“神醫”張悟本,到生吃泥鰍“健康教母”馬悅凌;從書店琳瑯滿目的養生書籍,到電視熒屏中集體扎堆的養生節目;從微博微信上大量轉發的養生秘籍,到大街小巷遍布的個體養生堂……
近年來,隨著養生熱的興起,民間養生風起云涌,千奇百怪的“養生大師”應運而生。他們所散布的所謂養生知識和手段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不但誤導了一些消費者,還讓不少人花了冤枉錢。更可恨的是一些所謂的“神醫”,打著中醫保健養生的幌子肆意斂財,有的甚至害死人命,駭人聽聞。
打著“免費”幌子的陷阱
記者調查發現,利用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和部分患者“病急亂投醫”的心理,一些不法商家雇傭偽專家充當銷售“推手”,通過“健康講座”、“免費義診”來誘導、欺騙消費者購買高價保健產品及醫療器械。
家住北京海淀區李老先生告訴記者,他所居住的小區經常有商家給居民免費提供量血壓、測血糖、做針灸等服務,還會讓消費者免費體驗各種能量養生治療儀、保健治療儀。“三個月前,我花了6780元買了一臺能量治療儀,發現沒什么作用。再去找這家公司的業務員,就已經沒人了。”
電磁波治療器、多功能治療儀等,小區門口經常有商家給老年人做免費體檢,順便推銷產品。“上個月,我家老街坊還跟我說他買了一臺全科治療儀,說可以治高血壓等常見病。但他用了一個月,沒什么作用,才知道上當了。”李老先生說。
據了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目前無法根治,患者出于病急亂投醫的心理,面對偽專家的游說,輕信其“特效藥”和“偏方”,不惜花高價購買其保健品、藥品。
記者發現,組織偽“專家”通過免費送藥、免費講座等方式,讓“名醫”“神醫”為消費者“把脈”、問診后,給其開“處方”,以達到銷售醫療器械和保健品的目的,是不良商家的“慣用手法”。
有專家分析,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消費者上當受騙,是因為醫療專家忙于坐診,少有精力給群眾做養生保健,而不少群眾特別是老年人的保健需求日益迫切,一些商家便夸大宣傳產品功效,讓其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購買價格不菲的產品。等到消費者意識到受騙了,行騙者已無處可尋,所謂的“專家”不知去向。對于這些不法分子而言,“打一槍換一地”的游擊戰早已成為常態。
記者從相關管理部門獲悉,部分消費者特別是中老年人出于“求健康”的需求,熱衷于參加社區、企業組織的免費養生、保健課程,購買各種醫療器械、保健品,卻不知這些產品良莠不齊,有可能“養生不成”反而傷身。
行業亂象亟待規范
有專家認為,缺乏法律約束、行業準入機制和有效監管機制,是導致養生行業亂象叢生的主因。應完善法律法規,加大打擊力度。盡快建立完善養生行業監管機制,加快養生行業標準和考核指標的制定,對養生機構的審批、人員的準入和產品、服務的內容進行規范。
從目前來看,公眾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大,但政府及正規醫療機構通過健康講座、發放健康指南等方式普及健康知識遠遠不夠,導致不法分子雇傭偽專家打著“養生教父、教母”的旗號,誤導群眾。
專家指出,由專家為主導的健康宣傳已不能滿足全民的健康知識需求,需要政府主導、多部門參與。應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對不法商家、偽專家詐騙行為的打擊力度。盡快建立完善養生行業監管機制,加快養生行業標準和考核指標的制定,對養生機構的審批、人員的準入和產品、服務的內容進行規范,促進養生行業有序競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