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iPhone6的硬件成本不過1227元,一部三星Note4的成本不足1600元,蘋果和三星等高端手機暴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不過對于具有更廣泛群眾基礎的低端市場,競爭激烈程度超乎尋常,它的利潤空間到底有多大呢?
1999元小米手機的問世被普遍認為拉低了智能手機行業的售價,而不足千元的紅米系列則可看作是吹響了向低端手機進攻的號角。在此之前,低端手機市場一直是由國內一些山寨廠商所把持,極少發聲的低調個性使得外界并不了解其中的利潤,直到手機巨頭們開始涌入。
紅米在低端市場大受歡迎,這使得中華酷聯幾家傳統巨頭意識到這里有更為廣泛的市場,幾乎與“美好的事情即將開始”同步,榮耀暢玩、酷派大神等多個知名廠商旗下不足千元的智能手機紛紛亮相,一時之間,低端市場熱鬧異常。
“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這是外界對手機巨頭進入低端市場的評價,也意味著競爭的激烈。在技術和資金上均處于短板的山寨廠商倒閉或轉型成為一種必然。而在這個狹小的價格區間里,巨頭們的低價營銷之爭卻剛剛開始。
因為低價,與高端手機相比,它的盈利空間是有限的。任正非曾公開表示華為手機業務應該考慮利潤率,這也間接表明了手機行業利潤低的事實,那么在低端市場,它貢獻的利潤無疑是更低的。可是巨頭們奮不顧身的殺入,目的何在?
小米是第一個殺入的,作為一家互聯網企業,沒有生產線的輕型公司,期望的是打造“生態系統”。
MIUI系統是它的核心,MIUI系統的用戶規模決定了小米生態圈的價值,而手機作為裝有MIUI系統的終端,不過是一個工具。所以迅速占領市場(激活用戶)才是小米的最終目的,利用紅米在低端市場是其營銷的一種手段而已。從戰略上來講,一定程度上的低利潤小米也是可以接受的。
這大概可以理解為小米為何會進軍低端手機——一切是為了用戶規模,為了市場份額。而中華酷聯幾家巨頭的殺入則是雙重選擇的結果,此時高端市場依舊被蘋果和三星緊緊把控,在沒有創造性的產品問世時,這個市場基本是誰進誰死;而中端市場已經是軍閥混戰多方割據的局面,雖然戰火連天場面嚇人,可是一時半會誰也奈何不了誰;剩下的就只有低端市場,很明顯山寨廠商是最好捏的軟柿子,紅米已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唯一令人擔心的是低價手機的利潤問題,不過在市場份額的硬性指標面前,不行也得行。
所有進入低端市場的廠商最終面臨的都是利潤的問題,跟所有的商品一樣,手機利潤的多少也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利潤率,一個是銷量。既然價位只能低不能高,那么只好提高銷量來攤薄成本,提高利潤率,從而增加利潤,也就是薄利多銷。
從手機行業調查數據來看,銷量百萬級和千萬級的利潤差距是比較大的,這也成為廠商奮力廝殺的動力。整體上來講,低端手機硬件上依舊是掙錢的,掙的多少取決于手機的銷量。
除了硬件,在軟件層面,低端手機的盈利空間則顯得更大。這可能在一開始很多廠商沒有預料到的,這至少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包括軟件預裝、ROM預裝、應用分成。
預裝軟件的黑幕曾在2014年315晚會上被曝光過,政府部門的對此的監管力度也在加強。
即便如此,幾乎所有的智能手機用戶(主要是安卓系統)都遭遇過預裝軟件。
預裝軟件可分明、暗兩部分。明的指開機自帶一些應用軟件,明碼標價,因為明,所以這類軟件基本“無害”,更多的是一種裝機量的需求,也是大多數廠家默認的裝機方式,這些應用型的APP的價格也大多在1到5元之間。而暗則是預裝的一些內含SP吸費代碼或者廣告彈窗APP或者收集用戶隱私的應用,這類也是監管部門極力打擊的對象,因為不光明,價格上也比較隱晦。
比如搜集隱私類APP,大多收集用戶年齡,通訊錄、短信、地理位置和活動范圍等信息,偷偷傳到服務器,預裝的這些APP,相對風險較低,所以利潤也不高,一般5元左右。可是遇到SP吸費類的APP或者惡意扣費游戲的APP,經常會自動定制服務,扣除用戶手機話費,屬于明顯的流氓軟件,也是暴利,所以預裝的費用也水漲船高。
暗的因為手段卑劣,與民心不符,基本上大的廠商已經劃清界限,只有茍延殘喘的小廠商與之茍且。
受小米MIUI的影響,幾大巨頭均推出了自己的ROM系統,所以這部分的利潤更多是被殘存的中小手機廠商所吞食,按照行規,預裝定制版ROM的費用大概在8到15元之間。
最后一個是應用分成。就像小米要建“生態系統”一樣,幾大廠商的ROM系統都已經有了平臺分發的功能,開發者可以通過這些平臺提交自己的應用,當用戶使用產生費用時,廠商和開發者進行分成。舉例來說,MIUI系統接收開發者自己開發的主題模板,用戶花錢購買使用,這個費用最終由小米和開發者分成。當平臺做的夠健壯夠開放時,從這里得來的利潤分成也不是一筆小數,按照小米官方過去公布的數據,去年開始發力的小米平臺分發這塊已經盈利達幾千萬元,要知道小米用戶即使到現在也不到一億,潛力可想而知。
最新的資料顯示,已經不止一家巨頭在籌劃更低價的智能手機(不足500元),而谷歌公司也在7月發布AndroidOne平臺,積極推進全球范圍內的低價智能手機。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在低端市場,智能手機依舊有十分可觀的盈利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