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電腦、服裝、旅游產品……暫時手頭緊,卻又想購買自己心儀的產品,怎么辦?記者了解到,隨著互聯網消費金融興起,消費者可以通過京東、天貓、淘寶、蘇寧、國美等電商平臺享受到先消費后付款的“賒賬”服務。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創新報告》顯示,電商平臺基于線上場景,為消費者提供信用分期付款服務,帶動了消費金融領域的創新,極大刺激了消費者的消費潛力。 □ 本報記者 王 洋 年輕人更愛“打白條”
京東消費金融推出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白條,阿里巴巴推出天貓分期,百度推出百度有錢,蘇寧消費金融推出了蘇寧任性付……如今,不少電商平臺紛紛推出賒賬消費,為符合條件的用戶提供“先消費,后付款”的信用分期付款服務。
作為一名“90后”數碼發燒友,消費者杜杰經常通過電商平臺上享受分期購物的服務。“一般平臺都會提供30天免息的服務,讓‘先花后付’也變得非常方便。我既能提前用上自己喜歡的數碼產品,還能在手頭寬裕的情況下晚一些還錢。以后就能不再被全額付款限制了。”杜杰告訴記者,他經常在體驗數碼新品后再將其折舊售出,把錢還給平臺后,再去購買更前沿的產品。
由此可見,各大電商平臺搶灘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也令基于電商平臺的賒銷類的消費金融產品逐漸走入大眾生活。據《中國消費金融創新報告》顯示,互聯網消費金融用戶總體呈年輕化特征,70%的用戶是“85后”,其中,“90后”尤其是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新生力量。在螞蟻花唄的所有用戶中,38.3%是“80后”,47.5%是“90后”。而中國所有的“90后”年輕人中,每4個“90后”,就有一個人開通了花唄。 能線上“花”也能線下“借” “我現在出門基本不用帶錢包,只要有支付寶或者京東白條,在線下也能分期付款。”消費者單小姐在一家便利店內結賬時,收銀臺上擺滿了微信、支付寶、京東等各大平臺的二維碼,消費者可以選擇不同方式付款。目前,電商類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已將消費范圍從網絡電商平臺向購車、裝修、租房、旅游、醫美、教育、婚慶等線下生活中的多個領域進一步滲透。消費者不光能夠線上“打白條”,還能線下“賒賬”。
隨著消費升級和互聯網化,基于消費場景的創新成為消費金融創新的新風口之一。其中在“支付”入口方面的布局,讓電商平臺的“賒賬”服務也發展的即為順暢。記者看到,依托支付寶的地位,螞蟻花唄的場景接入覆蓋進展迅速。目前除了支持天貓、淘寶等電商平臺,還接入了滴滴打車、12306、口碑、線下大型超市、便利店、商場等高頻生活場景。
和支付寶不同,京東金融則選擇和中國銀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旗下支付公司網銀在線可以開展銀聯卡線上線下收單業務,通過NFC技術和銀聯云閃付技術,實現“白條”在全國約1900萬臺的銀聯閃付POS機上使用,覆蓋了800多萬家商戶。
而國美金融推出的“美易分”分期價簽已陸續出現在國美線下門店,已覆蓋國美1300多家門店,全國130多座城市。連中國移動手機賣場、聯通手機專營店等全國各地手機商城也已經覆蓋。此外,受益于蘇寧線上平臺和線下近1600家門店的場景優勢,蘇寧消費金融通過分期免息等活動也正在吸引大量客戶。 電商平臺有明顯優勢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當下“當風險、去杠桿”的政策背景下,預計對消費金融行業,尤其是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監管將日趨嚴格,相當部分不合規的企業可能會退出市場。但由于電商平臺擁有已經成型的消費場景,與消費金融產品可以形成互通互補,所以在不少人眼中,電商模式的消費金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記者了解到,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等電商憑借其線上的購物平臺擁有海量的消費者購物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得到每個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和消費偏好,從而建立相對完善的征信系統,推出更加個性化的消費金融產品。同時,這類消費金融產品的推廣也會為電商平臺帶來更多消費用戶。媒體消費金融專家區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互聯網消費金融的迅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消費領域的金融供給,也能夠解決金融的普惠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