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和全體網信事業的網信人一起,為建設數字中國、網絡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你不是電腦搞得很好嗎?你做信息安全,去做什么核安全,去做信息安全。”——在確定自己的碩士研究方向時,導師朱明權教授的一句話,開啟了沈逸的信息網絡安全研究之路。沈逸,1995年開始就讀于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至2005年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至今,現任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美國問題專家。他調侃自己是——“一個闖到理工科研究中的文科生”。
對國際國內信息網絡安全有著廣泛研究和解析的他,在此次《網安好聲音》的專訪中都說了些什么?有干貨,有觀點,讓我們來聽聽他的“聲音”。
關于網民
中國網民現在其實是在推動,并且在實踐建立一種線上和線下閉環的新的治理機制和模式。”
網民在網絡空間表達的核心訴求仍然是讓自己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基于對國內外熱點事件的實時關注,沈逸活躍于新浪微博等社交平臺并有著一定影響力,通過長期與各類型網友、博主的互動,他對現下網絡平臺輿論環境及網民的心態轉變有著頗為豐富的感受。
“我們在社交媒體的應用和發展其實是領先于全球的。”沈逸說到,歐美等國家主流的實際上是傳統媒體的數字化,在網絡空間有影響力的是傳統型的媒體轉型而來的那一批,而中國則是普通網民進入網絡空間的速度更快一些,自媒體的興起速度比傳統媒體轉型也要更高。沈逸認為,在有了互聯網社交媒體后,中國整體上的“一種約束性的共識,在以一種有彈性的方式高速的迭代和演化”的狀態的變化是加快的,總體趨勢為:民眾向往在一個相對清朗的,沒有亂七八糟的干擾信息的網絡空間,比較自由的去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到目前為止,尤其是經歷了包括新冠疫情等等這樣一系列的沖擊之后,網民在網絡空間表達的核心訴求仍然是讓自己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且由于越來越信任和習慣,現在的網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滿時第一時間就在網上進行表達,然后希望得到某種回應。
“也就是說,中國網民現在其實是在推動,并且在實踐建立一種線上和線下閉環的新的治理機制和模式,并且在此過程中愿意發揮他們能夠發揮的更具主動性的作用。”沈逸提到,與此同時,這種線上線下互動的機制會變成一種巨大的壓力,對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的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都會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但這個壓力也是推動朝著良性方向去變革的動力。
▲沈逸談中國網絡社交平臺生態及網民心態
沈逸與觀察者網聯合推出時評欄目《逸語道破》(網絡搜索可觀看)
網絡安全對他們來說可能就像氧氣和水一樣,是他們生存所必須的。”
作為高校教授,年輕一代網民也是沈逸非常熟悉的群體,關于他們的用網感受,沈逸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現在高校里面的孩子,年紀越低,跟互聯網的親和度越高;出了高校,年齡越往下跟互聯網之間的依存度越高。也許他們不一定知道‘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這句話,但是這句話本來的意思在他們看來就是天經地義的。網絡空間、網絡安全對他們來說,可能就像氧氣和水一樣,是他們生存所必須的。同時,他們對于網絡有非常樸素的要求,就希望它是安全的,比如自己網絡平臺上的東西不能動不動就被偷走。”網民的網絡安全感和滿意度,我覺得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對于產業來說也是非常重要。”
為進一步了解網民的用網感受、意見及每年網絡環境發展態勢,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調查活動于2018年開始每年開展一次,2021年,沈逸主導了該活動兩份專題報告的撰寫及發布。在談及以這樣的方式來做深入的網民意見聚焦和探討,沈逸表示,這是一個可以通過對網民進行問卷調查,而為研究分析我國網絡空間生態提供支撐的重要活動,在持續完善和標準化之后可以成為一個獨特的品牌,這樣的品牌在未來不僅要去做中國網民的滿意度調查,而且應該涵蓋更加全面的中國網絡空間治理,涵蓋網絡安全的方方面面,然后構建一個指標體系。“我們要去講中國網絡空間的安全的狀況,要講我們中國在網絡空間安全或者相關領域去取得的成就。這個調查活動可以當作是一個‘基線 ’(basic line),像關鍵基礎設施一樣的存在,它會提供一個評估的指標,然后通過這個‘基線’我們未來可以制定實施一項實質性的舉措來提升和改善我們的網絡環境治理。“沈逸說到,這樣的調查,提供了真實廣泛的數據和意見來研究分析哪些實質性的舉措,可以實質性的提升和改善中國網民對于網絡安全的滿意度,這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對于產業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相當于做一個基礎的測繪,把這一個態度用比較科學的量化的指標把它表現了出來,這個事情可以幫助不管是研究還是治理,或者是做產業的發展方向來說,都能提供一個非常至關重要的支撐。
▲沈逸談網民調查
關于國際
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國家敢完全無條件的信任全球網絡空間。”
圍繞網絡發展相關主題,沈逸在國內外發表了百余篇學術論文,以及數十篇相關評論,出版著作《美國國家網絡安全戰略》,有關研究成果已經被相關的研究機構以及政府部門所認可,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在被問及作為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的日常工作狀態,沈逸表示,自己是從國際關系、國家安全戰略的角度去研究網絡空間安全和網絡空間治理問題的,側重的更多是對公開發布、發生的政策、戰略或重大事件的研究。
▲沈逸分享工作常態
“目前,互聯網已經像水、電、煤這樣一些關鍵基礎設施一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并且因互聯網而在原來的物理空間之外多了一個邏輯空間,這兩個空間是互相嵌套的。”沈逸說到,在這兩個空間中的包括個人財富以及一些實體性的東西,比如作為經濟生產活動當中的可以被數字化的那些信息,是以電子數據流的形式在網絡空間和現實空間之間穿越流動,使得原有的政治經濟社會的一些關系開始在網絡空間投射。在這樣的情況下,全球網絡空間也因此成為了大國戰略博弈的一個新的焦點。他提到,全球網絡空間同時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具體體現,各種各樣的數據和信息以盡可能低損耗的形式在其間進行可能的自由流動,以實現它價值的最大化。但到目前為止,西方國家主導推動這些體系和秩序其實是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基本上是以其他國家的利益損耗,甚至是最核心的利益為某種程度上的前提和條件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國家敢完全無條件的信任全球網絡空間。
“在網絡空間安全的發展上,國家首先要保障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要保證關鍵數據的安全,同時要從網絡空間的發展當中去提升自己的實力。但是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最好是自己的實力和全球的福利能夠同方向同步增長。”
▲沈逸談國際網絡安全
關于中國
我們要往供給側去轉移,轉向制造業,在生產制造的環節去發揮信息技術賦能的作用,去推動我們的經濟實現進一步的提升和飛躍。”
談及我國目前網絡安全發展的態勢,沈逸復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
“從1949年開始到現在,我們需要在很短的時間里面,而且是在不能采取早期西方發達國家對外進行掠奪性擴張的方式的條件下,去實現自身的發展。所以在信息產業的發展過程當中,在網絡安全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其實是非常典型的并發性同時發展。就是說我們不僅要解決信息技術,我們還要進行信息技術革命的同時,把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短板重新補齊。”沈逸表示,基于前文所述,網絡空間(安全)對中國來說具有多重的含義:一,網絡空間是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沿關鍵領域;二,網絡空間現在是中國面臨的新型風險和新型安全威脅的主要來源,這種安全威脅的來源包括思想,包括理念,包括網絡空間圍繞關鍵數據的攻防、關鍵基礎設施的攻防等等問題;三,網絡空間是中國進入國際體系中央舞臺之后,能夠以一種建設性的方式,去為世界做出獨屬于中國的特殊貢獻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它不僅僅是挑戰和威脅,它也是機遇。這個機遇不僅僅說它是數字經濟帶來的動力、它對于中國在國際體系中地位的提升,以及所謂超越這個大國政治悲劇的宿命,它還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現在網絡空間面臨的問題還是很嚴峻的。對于中國來說,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是一個后發現代化國家,我們用100年的時間走到今天,這已經是世界的奇跡。在現在這樣一個進入到相對平緩的實力積累的發展平臺期的時候,我們要通過在網絡空間利用信息技術革命催生出的經濟活動,消費一段供給這一段。”沈逸補充道,“其實第一波的信息技術革命基本上是集中在消費端,現在我們要往供給側去轉移,轉向制造業,在生產制造的環節去發揮信息技術賦能的作用,去推動我們的經濟實現進一步的提升和飛躍。這可能是我們未來努力的一個重大方向,這也是網絡空間對中國的意義、價值和作用所在。”
▲沈逸談中國網絡安全態勢
關于挑戰
網絡空間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新的疆域,我們不僅要保障其中的安全,還需要在網絡空間構建一種秩序。”
“現在網絡空間已經形成了一個生態系統,就它不再是單一因素,也不是單一性問題,更不是單一威脅,它是混合性的。”談及在如今的全球環境下,我國網絡安全建設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沈逸表示自己并非工程性人員出身,以旁觀研究者的身份作了分享,“我們面臨的第一項挑戰是我們需要構建一個生態化的治理體系,去回應來自網絡空間的威脅和挑戰的這種新的演化趨勢。”
沈逸表示,從早期需要解決的主要為計算機病毒、黑客攻擊等傳統的、單一個體的計算機安全問題,到后來還需要保障全球網絡中與經濟運行相關的一些關鍵基礎設施處于安全的狀態、以及網絡空間的發布的內容處于可控的狀態等,再到后來發現要實現這些目標,單獨聚焦在網絡空間已經成型的單一產品和單一個體上都沒有用,因為它后面是一條鏈。“所以我們開始提供應鏈這個概念,我們開始提網絡空間的這種所謂網絡安全的概念,過去可能會更加關注類似于像信息安全或者計算機安全這樣。然后我們開始意識到網絡空間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新的疆域,我們不僅要保障其中的安全,事實上我們需要在網絡空間構建一種秩序。這不是說消除危險,而是要規范各種行為體的行為,然后構建一套和網絡空間以外的法律這種制度性的安排相匹配的秩序性的安排。它是一個演化的過程。”
此外,關于當下我國網絡安全建設所遇到的挑戰,沈逸還提到,現在民眾不僅希望網絡空間是安全的,還希望是健康的,它的內容,它里面流動的信息,既要能夠讓民眾反映自己的需求,又能夠保證自身的安全。現在民眾傾向于把任何現象、任何問題都釋放到網絡空間進行表達跟討論,由此就對政府治理的能力提出了重要的、新的要求,不僅在線下要提供好服務,而且在線上要能夠及時回應民眾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在線上民眾提出的要求當中去構建一套機制,用它來驅動政府去構建一個良性的治理秩序和治理能力體系,實現提升和現代化。
“所以像這樣一些事情,就需要構建和完善一個生態化的治理體系,提升政府在這個生態化的體系當中的治理能力,提升我們在全供應鏈范圍的與網絡安全、網絡空間治理相關的產業。我們現在不僅僅是要在實驗室意義上實現某種創新,我們必須把這種創新轉化成某種實實在在的產品。這個產品必須贏得一定的市場占有份額,才能夠體現或者說才能夠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問題,這些是我們國家在網絡空間安全和網絡空間治理方面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沈逸就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關于建議
“好的企業或者說是聰明的企業,是將自己的發展和國家的利益、和國家的發展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
國家十四五規劃發展綱要中提到要建設數字中國,推進網絡強國建設,關于我國網絡安全行業的良性發展,沈逸這樣認為:
“我不是行業里面的人,我是行業外面的人,我只能說從歐美發達國家的一般經歷來看,一個國家它在網絡安全和網絡空間治理問題上的能力強弱,其實是跟企業是有很大的關聯的。而好的企業或者說是聰明的企業,是將自己的發展和國家的利益、和國家的發展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
“美國國防部,就是形成政府掌控的資源和民間的創新力量之間的良性互動,去催生各種各樣的創新,然后在此過程中政府獲得技術、產品和能力,改善自己的國家安全,同時企業也進入市場獲得高額的回報。”沈毅以美國國防部為例分享了他的建議,“所以在建設數字中國和網絡強國的過程中,企業要實現自己的起飛,它要有驅動,他要尋找自己的路徑。而經驗證明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像在中國的企業,企業發展的最佳路徑,就是企業的發展路徑和中國的發展路徑相契合,然后從而實現兩者之間良性的互動。”
此次專訪,沈逸結合國際國內歷史政治對當前全球及中國網絡安全態勢作了分析,分享了觀點和建議,采訪最后,他用這句話表達了自己的愿景——“愿和全體網信事業的網信人一起,為建設數字中國、網絡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