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衣工從“三無”白色大桶內倒出洗衣液。

水洗機內,內褲和外衣等物混在一起。
干洗和水洗的成本
干洗和水洗成本不同,是洗衣店蒙混的原因。
首先是時間成本,洗衣店有1臺干洗機和4臺大小不同的水洗機,衣服放進干洗機,從洗滌到自動烘干,需要1.5小時;而放進水洗機,15至40分鐘就能“出鍋兒”。
在洗衣店,很多衣服洗滌說明都有‘單獨洗滌’、‘分開洗滌’字樣,但在洗衣店,只論“鍋兒”。
同三臺小水洗機全天候運轉不同的是,該店的干洗機一般早晚各啟動一次,“攢夠了衣服再啟動,不然太浪費。”負荷十公斤的干洗機一次可以洗二三十件衣服,不分面料,不分男女(式),只要顏色沒有太大差別,一般都“一勺燴”。
干洗機內部是一個封閉的可循環系統,利用四氯乙烯等有機溶劑溶解污漬,將衣物內的污垢萃取出來。11月20日,店員小劉打開干洗機的后蓋,從里面掏出大量黑色污垢,“按常理,為保證清潔,干洗機應兩三天就清理一次。咱店里的干洗機一個月沒清理了。”
其次是經濟成本,水洗只需加入洗衣粉(有時加少量洗滌劑);干洗需要加干洗皂液(也稱堿油),干洗機內加入的四氯乙烯也是日常消耗品,后者成本明顯大于前者。
顧客不能發現真實的洗滌環節,主要是靠熨燙,老店員小劉說,“干洗水洗,都要靠熨衣工熨燙,只要一熨燙,干洗水洗根本看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