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陳時俊凌建平發自上海
在上海的大街里弄中,很容易找到一家有著紅底大招牌,以“文峰”為名,上書“堂堂正正經商,規規矩矩做人”的美容美發店。據透露,這是一家擁有300家連鎖門店,每年營業額高達數億的連鎖性質美容美發店。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期通過深入調查后發現,在文峰美容事業華麗的背后,其美容美發所使用以及對外銷售的部分化妝品并不是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備案的“合法”產品,而連鎖門店每年數億的會員卡銷售資金也無從監管,其經營的“99個”分公司更是屢遭各種投訴。
對此,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沒有相關批號便生產銷售化妝品屬于違規,消費者可以向藥監部門反映情況,相關部門將進行查處。
自9月1日起,記者便試圖與文峰有關負責人取得聯系,但截至記者發稿時為止,文峰集團方面始終以負責人在外出差且無法提供聯系方式為由,回絕了相關采訪要求。
質疑一:
集團公司查不到登記信息
在文峰的官方網站和宣傳資料中隨處可見:文峰國際集團始創于1996年,總部位于上海浦東,歷經十余年的發展后,已經成為集美發、美容、科研、生產、教學、服務、推廣為一體的大型集團化企業;上海文峰美容美發連鎖集團在全國各大、中型城市的美發美容連鎖直營店達數百家,并擁有一家生物制藥廠、一家化妝品廠、一家醫療美容中心和兩所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現有員工近萬人,年總銷售額達數億元。
對于其官網和宣傳資料中所稱的“文峰國際集團”,《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上海市工商局和國家工商局的系統中并沒有查詢到該集團的任何工商信息;記者另外在香港特區查詢文峰國際集團,也同樣未能查到相關登記信息。
另有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上海文峰的連鎖店已經達到300家左右,這些門店主要分為直營店和加盟店。
而記者在上海市工商局的公告查詢系統查詢發現,1997年12月26日在上海注冊的文峰公司全稱為“上海文峰美發美容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只有30萬元。但奇怪的是,工商資料顯示,上海文峰美發美容有限公司在上海市竟有數十個分公司,都是以“上海文峰美發美容有限公司第**分公司”的形式體現。目前號碼最大的是第99分公司,但企業狀態顯示為注銷。
質疑二:
在售化妝品頻打“擦邊球”
集合純中藥護膚和文峰“六合美容”的玄妙概念,化妝品生產銷售是文峰產業鏈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文峰官方網站的宣傳資料顯示,“文峰生物制藥廠、文峰化妝品廠于2007年通過上海市GMP資格認證,生產的六大系列、60余個品種均為消費者信得過產品,并于2005年被列為‘中國著名品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位于上海浦東的上海文峰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發現該公司其實“蝸居”在文峰培訓學校大院的一角。
上海工商局的工商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于2001年2月9日,注冊資金80萬元,其中陳巍出資60萬,上海文峰化妝品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有限公司出資20萬。后者成立于1999年7月7日,法定代表人為陳浩,注冊資本50萬元。
更加蹊蹺的是,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更新到2010年5月6日的上海市獲GMP認證企業名單中并沒有文峰生物制藥廠,更沒有文峰化妝品和上海文峰化妝品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有限公司。但文峰官方網站的宣傳資料卻稱,“2006年12月7日~12月8日,通過兩天時間的嚴格檢查,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浦東分局GMP認證小組的專家們在文峰保健品廠GMP現場認證審查表上簽署上述意見。這標志著文峰牌膠囊劑(硬)劑型保健食品順利通過GMP認證。”
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內化妝品生產許可查詢系統中,上海文峰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的許可證一共有兩張,第一張是批準日期為2004年9月7的批準文號“衛妝特字(2004)第0766號”,產品名稱備注為“文峰祛斑霜”,該批文的批準狀態為“已過期”;另一張許可證的批準日期為2008年11月14日,批準文號為“國妝特字G20080133”,產品名稱備注同樣為“文峰祛斑霜”。且備注欄特別說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未組織對本產品所稱功效進行審核,本批件不作為對產品所稱功效的認可”。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上述公開資料顯示了兩個重要信息:第一,上海文峰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在2008年9月8日到2008年11月14日期間沒有化妝品的生產許可證(因為按照有關規定,“衛妝特字”的審批有效期為4年),如果有這段時間內的任何生產應屬違規;其二,該生物制藥廠生產獲“準特字”生產的產品只有一個,那就是“文峰祛斑霜”,但上海文峰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旗下其余產品都是在“(2001)衛妝準字06-XK-0017號”衛生許可證下生產的,目前在文峰各大門店中仍在銷售。
據悉,“文峰祛斑霜”所獲的“國妝特字”是國家針對一系列具有特殊功效的化妝品所特設的批號。根據《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第十條的規定:“生產特殊用途的化妝品,必須經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取得批準文號方可生產。特殊用途化妝品是指用于育發、染發、燙發、脫毛、美乳、健美、除臭、祛斑、防曬的化妝品。”
然而記者發現,在文峰的所有門店中銷售的化妝品已經全面“系列化”,且其中數款產品已涉及“育發、美乳、除臭、祛斑、防曬”等用途。例如在文峰官方網站銷售的“祛斑美白系列”、“祛紅脫敏系列”、“祛痘生肌系列”、“補水補氧系列”4個系列化妝品,以及“能量疏通系列”等洗護發系列中有多款產品,對于這些“特殊”效用的宣傳比比皆是。
此外,《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化妝品標簽、小包裝或者說明書上不得注有適應癥,不得宣傳療效,不得使用醫療術語”,另外第十四條也規定,“化妝品的廣告宣傳不得有宣傳醫療作用的內容”。但記者發現,文峰旗下多款產品正打“擦邊球”。
在其官網的產品介紹中,一系列具有醫療作用的產品功效描述頗為亮眼。比如,“頭部舒活能量經典套裝――有效治療頭痛、偏頭痛等現象,改善失眠,抗憂郁和憤怒”;“頸椎肩周能量金典套裝――排出體內毒素,改善肌肉酸痛”等。
對于以上產品的宣傳,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分管化妝品的工作人員須小姐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明確表示:“化妝品的廣告宣傳雖然不用審批,但是公司還是應該依法辦事。屬于特殊用途的九大類化妝品在投產前首先要向國家申請‘國妝特字號’,取得批件以后才能投入生產。而宣傳化妝品具有醫療作用也屬于違規,因為化妝品根本就沒有此類作用。”
而對于像文峰旗下的“原裝進口精油”等進口化妝品的監管,須小姐表示,這類化妝品需要直接報國家藥監局,審批認可后會頒發“國妝進字”或者“國妝備進字”。如果沒有這類批號便生產銷售的話,便屬于違規,消費者可以向藥監部門反映,進行查處。同時,這類夸大宣傳的情況,工商部門也可以予以查處。
質疑三:
數億會員卡資金“無人監管”
除美容產品外,在上海文峰的經營模式中,員工的收入也受到廣泛質疑,原因在于其主要來源于銷售會員卡。
上海文峰美容美發有限公司某店資深發型師阿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透露,發型師的收入主要是來源于分成和會員卡及產品的銷售,分成情況一般是發型師個人提成顧客消費額的27%,而會員卡的提成是每100元提8元。他還透露,“來我們這邊的顧客,90%都是辦卡的”。
央行發布的、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規定: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支付業務。但美容美發行業內這種預付消費卡卻一直缺少明確的規范和監管。因此,像文峰這樣的連鎖企業究竟銷售出多少金額的會員卡,并沒有確切數字。
文峰官方網站的宣傳資料稱,文峰美容美發“年總銷售額達數億元”。假設文峰銷售額的90%以會員卡消費,那么每年沉淀在文峰的資金額就可能達到數億元。
中國美容美發協會會員部農小姐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像文峰這樣比較大的連鎖企業,一般都會推會員制的服務。企業用會員卡的方式一是為促銷,此外公司通過這種會員的制度能夠把檔案建立起來,更好進行后期的服務。
“通過這種模式,一旦消費者辦了會員卡就等于有一筆錢已經到了公司的戶頭里,公司可以用這筆資金去周轉別的,屬于一種資金運作的方式。”農小姐同時也承認。
在會員卡的推銷和相關產品的銷售上,有關文峰美容美發的投訴案例屢見不鮮。記者查閱發現,截至8月26日,在大眾點評網關于文峰美容的前60條顧客留言中,差評占到了46條;且在大眾點評網上網友對美發行業的評分中,文峰是惟一評分為個位數的公司,排名倒數第一。
面對文峰會員卡中可能達到數億資金的沉淀,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任何透明的信息。
公開信息顯示,上海文峰國際集團新的總部基地——上海新世紀文峰大廈已經在上海普陀區桃浦鎮創業園落成。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前往探營時發現,該建筑內部已經開始裝修,這個總部基地是否和會員卡的資金相關,到目前為止也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