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股價縮水、關閉門店等負面新聞纏身的李寧公司發表聲明,澄清關店傳聞。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李寧公司新聞發言人張小巖表示,關閉門店之說純屬消息誤讀,李寧只是在實施整合策略。
此前,《第一財經日報》發文披露,為應對2011財政年度第二季度品牌產品訂貨數量下降之勢,李寧拋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包括整合一部分業績不好的門店。文章分析稱,李寧此次關店門面可能達到500-600家。
一時之間,李寧策略轉變遭遇“陣痛”、李寧神話破滅之說紛紛傳播。
《北京青年報》文章稱,張小巖對此指出,整合低效分銷商和關閉門店是“兩個概念”。事實上,李寧是要整合500到600個低效率分銷商,而不是傳聞的“要關閉500到600家門店”。張小巖表示,這是對李寧舉措的“誤讀之一”。對整合一說,張小巖解釋,目的是讓那些更有效率及比較大的經銷商或想進一步發展的分銷商收購低效率分銷商的店鋪。“同時,集團也會鼓勵大型經銷商增加經銷商直營店鋪的數量。”
張小巖還稱,到目前為止,李寧公司今年7900家門店的數量目標并沒有發生變化。
同時,對于因訂單下降股價下跌導致“關店”一說,張小巖稱,事實“并非如此”。該次整合之舉是在第二季度訂貨會籌備期間就決定了的,此是傳聞“誤讀之二”。
對于李寧此前經歷的股市震蕩及關店傳聞,有業內人士稱需“理性看待”。該人士認為,在整體門店穩定的前提下,門店“新開”和“關閉”都屬正常之舉。另外,臨近年末股價下跌也是正常,像安踏、361度等國內體育用品的股價也都“不是很理想”。
西南證券、中金國際等機構多位分析師也對此表示,包括李寧在內的體育用品行業整體看來“潛力巨大”。
不過,也有業界人士發表不同看法,稱,“如此集中”的李寧公司“負面新聞”多少都折射出行業競爭存在問題:不算耐克、阿迪等“外來客”,僅國內各品牌競爭就已足夠激烈。體育用品產業的制勝之道是其產品本身科技含量和專業性,而不是“同根相煎”或“劍走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