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兩個小時,濟南營市東街小學六年級學生李婧麗要花在養花和義務送報紙上。最近,她被學校評為十大“感動少年”之一。“做這些有什么用?”“你做這些,有人發工資啊?”這些話父母跟她說過,學校同學跟她說過。
從三年級上學期開始,每天中午在校吃過午飯,李婧麗就會來到花圃,幫助管理員徐爺爺整理苗木、鋤草、澆水,這里的每株植物,李婧麗都認識。“阿姨,你看,這叫落地生根,這株迎春花是新品種。”5月27日,在花圃,李婧麗拉著記者,興奮得鼻子上滲出細密的汗珠。
除此之外,給每位老師送郵件、送包裹,也是她每天樂意做的事,傳達室的伯伯、衛生室的老師等都能叫上她的名字。
“你做這些有什么用?能學習好啊?”“有人給你發工資嗎?”這些問題父母問過她,同學問過她。六年級的李婧麗不知道如何回答,她僅僅知道的是,她做這些很快樂。這個小女孩的夢想是當一名馴犬師。
一個樸素而真實的夢想,你有過,我有過。然而,是什么讓我們困惑了?
近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四成老師仍把成績當成對學生的唯一評判標準。其實,不只成績,爭評三好,爭當優干,成人社會的競爭法則也一一傳染給了孩子們。
“我以后要好好學習,找個好工作。”這是一名六年級孩子的畢業留言。
省城某小學,一位班主任講過這樣一個例子,學期末,三好學生評比結束了,一位家長沖進老師辦公室,質問為什么自己的孩子落選?在班主任解釋完理由后,這位家長吼道:“我給你500萬,買你一個‘三好學生’行嗎?”
另一所學校,一名各方面十分優秀的小女孩落選出訪新加坡名額后,心情失落,老師送她一句話:“孩子,不能什么都是你的!”(記者 徐潔 實習生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