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
莫成亂收費特區
幼兒園收費不合理,幾乎成為各地一種通病;特別是民辦幼兒園,其收費項目之多、價格之高令人咋舌。比如,這個所謂的“貴族幼兒園”,年收費12萬元,比“省級示范幼兒園”每年3600元高出近40倍,令人不可思議。
毋庸諱言,有的民辦幼兒園具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收費價格偏高是“物有所值”;但是,教育資源再怎么優質,也不可能比公立示范幼兒園優質幾十倍吧?可見,少數民辦幼兒園是在利用幼教資源緊缺的現實,趁機哄抬收費標準,漫天要價。問題是,面對幼兒園的收費亂象,當地的物價部門為何放任不管呢?
眾所周知,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公立幼兒園還是私立幼兒園,均未納入義務教育范疇,由于政府投入明顯偏低,導致相關部門在對其監管上也比較松懈,特別是在收費管理上,往往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無疑縱容了幼兒園在收費上的隨意性,也給其亂收費打開了方便之門。于是,某些幼兒園,特別是私立幼兒園,受利益驅動,在收費上或巧立名目或重復收取或擅自提高標準,加重了家庭的教育負擔。特別是一些打著“貴族”旗號的私立幼兒園,既在“貴族”身上大開“殺戒”,又將“歧貧媚富”的病態心理演繹到了極致,嚴重傷害了社會公平。
因此,筆者認為,即便是幼兒園尚未納入義務教育范疇,有關部門對其監管的“義務”也不能丟,應在監督、制止和查處學校亂收費現象時,不能讓幼兒園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任其成為亂收費的“特區”;應對幼兒園的收費項目進行清理,去偽存真,擠去水分,并將合理的收費項目及標準對外公示,讓家長交明白費,同時,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
觀察
瞄準了消費心理
要說“天價幼兒園”還真是瞄準了人們的消費心理,進口家具、奢華環境迎合了某些人的虛榮心,覺得把孩子送到這種幼兒園當個小小“貴族”很有面子。先不談這些家具是不是達芬奇之類濫竽充數的假洋貨,就算是貨真價實吧,那也只能證明其外部環境好,不能推斷出其教學質量也高。
盡管很多專家都炮轟“天價幼兒園”是物不美價也不廉,但至少從表面上看,其數量不僅越來越多,而且價碼也水漲船高,天價紀錄不斷刷新。幼兒園貴族化愈演愈烈的背后,是社會浮躁病在推波助瀾。當前社會的功利色彩日趨濃厚,金錢成為衡量一切的主要標準,“越貴越好”、“越貴越買”成為了某些人的消費信條。在這里,其背后隱藏的邏輯是,花大錢就能走捷徑,就能把孩子打造成天才。于是,雙語教學、才藝培訓等“噱頭”就成了天價幼兒園的必備殺手锏,恨不得讓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可惜,教育是最走不得捷徑的,一切都得按客觀規律辦事。教育學家一再指出,幼兒教育應遵循快樂原則,不在于教授多少知識技能,而在于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習慣。“天價幼兒園”在教學上一味給孩子加碼,只能適得其反。
“天價幼兒園”不僅是社會浮躁病的產物,更是加劇這種浮躁的不良風向標。一些普通幼兒園看到“天價幼兒園”有利可圖,自然心生效仿,不思提高辦學水平,反在如何多收費上下功夫。因此,要徹底根除幼兒園的高收費亂象,除了物價部門要加強監管,更需要政府加大幼兒園財政投入,興辦更多普惠性幼兒園。當優質幼兒園不再是稀缺資源時,“天價幼兒園”也就只能低下它高昂的頭顱了。
幼兒園不能變成賺錢工具
“天價幼兒園”的出現,雖有監管缺位的問題,但我認為,其根源在于公辦幼兒園缺乏。試想,公辦幼兒園多了,對民辦幼兒園形成了競爭態勢,僅從生源市場上講,民辦幼兒園還敢收“天價”?
學前教育是一種基礎性教育,是一種必需品,有著公共服務的性質。幼兒園這種社會公益性決定了學前教育資源理應均衡惠及每個老百姓的子弟,這是各級地方政府的責任與義務。否則,拋棄了自己的責任與義務,讓學前教育背離社會公益性,讓幼兒園變成了贏利機構,讓家長“望費興嘆”,只會說明政府辦學職責的缺位和教育均衡發展的不足。
呂馬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