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不是一樁多么復雜的案件,犯罪嫌疑人的騙術也未必有多么高超。可就是有人那么輕易地上鉤。
受騙者不乏有社會地位,有豐富社會經驗的人士,他們被騙的原因卻十分相同都是為了要投資生利,也都嘗到了那么一點點甜頭。利益的幻想讓他們自己都愿意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更何況犯罪嫌疑人給他們制造了那么多的光環和借口。
當投資生利的好消息在你身邊傳播的時候,希望讀過這篇報道的人們在心里多問幾個為什么。
8月6日,江西省撫州市檢察院以詐騙罪對犯罪嫌疑人史志成提起公訴。這個多次詐騙他人共計198萬元的“老板”終于顯了形。他曾自稱是華東交通大學教授,是在澳大利亞留過學的“海龜”,如今還在外面搞著工程。實際上曾化名車羽中的史志成,1968年10月8日出生,是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區孔店鄉的一個農民,只有高中文化,他根本不是什么華東交通大學教授,當然也沒有去過澳大利亞。
可發人深思的是,那些社會經驗和智力都不比他差的人,怎么就讓他蒙了呢?難道在面對他的謊言時,他們都成了把腦袋扎進沙子里的鴕鳥?
為釣大魚痛下賭注
說起來,在本案被騙的人中,最早認識史志成的是在江西省國稅局工作的戴德。
在機關工作的戴德,最終卻被史志成騙了50萬元。
話還要從2002年說起,那年戴德在南昌負責一稅務培訓班時,史志成因送教材與戴德相識了,這之后兩人也沒有任何接觸。當時戴德甚至連史志成的名字都不知道。
轉眼到了2005年。一天,戴德和幾個朋友酒后到一家洗腳屋泡腳,在上樓時碰到了史志成。戴德并沒有認出史志成來,而史志成立刻認出了戴德。
史志成立刻上前搭訕,自我介紹說:自己2002年曾到稅務培訓班給戴德送過教材。他這一提,戴德才想起是有這么一回事。接著史志成熱情地表示,這洗腳屋是他開的,今天客他全請了,還當即替戴德他們簽了單。這之后戴德與史志成還見過幾次面,只是兩人關系并不熟。
一個關鍵的事件出現在2007年,戴德和史志成再次見面的兩年之后。戴德有個姓熊的同學,開了家服裝店。一天同學心急火燎找到戴德說:“你在稅務局工作,認識做生意的人多,認不認識車羽中(即史志成的化名),知道不知道他的住處?”原來史志成借了他30萬元,現在馬上到期了,卻找不到人了。戴德當即打電話給史志成,沒想到史志成馬上答應還錢。
沒過幾天,史志成邀上戴德主動上門到了戴德的同學家。當著戴德的面,史志成不僅還了借的30萬元本金,而且還嚴格按當初借款的承諾,給了一年23萬元的利息。
實際上,史志成本來是準備賴賬不還的,要不然戴德的同學為啥找不到史志成呢?
史志成決定要還這筆款,是在戴德打電話后,而且他還要當著戴德的面。史志成看準了戴德是國家機關的人,身邊的同學朋友有錢的多。為了能詐騙到更多的錢,史志成下了借30萬元一年還本付息53萬元的賭注。這就叫,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
史志成賭對了。他還本付息的行為,讓戴德對史志成刮目相看,認為他非常豪爽,對他充滿了好感,也為今后他和他的幾個朋友被史志成所騙留下伏筆,這是后話。
戴德當時沒好好想想:有哪種生意能獲如此高額之利潤?為什么人家會出如此高息?他沒有想,想了就不會有后面上當的事了。
在圈子里的“教授”
史志成取得了戴德的信任,他們的交往也慢慢多了起來。史志成稱自己叫車羽中,是華東交通大學的教授,赴澳大利亞留過學。現在還在外承接工程,做著老板。
戴德對史志成的自我介紹沒有絲毫懷疑,沒有到就在南昌的華東交通大學去核實一下有沒有這個人,更沒有想到人肉搜索一下。他心里也許老晃著史志成還本付息的豪爽形象了。從此戴德以車教授稱呼史志成,而史志成便以車教授的身份出現在戴德認識的人的圈子里。
一切似乎都在按史志成下賭注設想的那樣在發展。
郭處春、鄭園林、陳均、展榮,與戴德很要好,不是他的同學,就是他的朋友。他們與戴德等經常在一起吃飯、喝茶、聊天。
戴德與他們交往時常帶上史志成,這樣一來二去,史志成也和他們相識了。這幾個人都挺信任戴德,見戴德與史志成很熟,經常聚在一起吃飯、喝茶、聊天,所以便以為史志成也比較可靠。史志成健談、大方、豪爽,與他們相處得很好,沒人懷疑過他教授的身份,也從沒人去核實過他的身份。就這樣史志成為日后行騙打下了基礎。
史志成實施計劃的“效率”很高。
2007年12月,史志成找到戴德說,要借錢做工程,并承諾一年有30%的收益。戴德想也沒想便同意借錢給史志成,甚至沒問史志成具體做什么工程。戴德到銀行用他自己的住房辦了抵押貸款,共貸了50萬元,分別于2007年12月26日、2008年1月22日兩次借給史志成40萬、10萬元,史志成分別寫了收條和投資合作協議,協議規定史志成負責確保每年不低于30%的收益率并承擔同期銀行貸款利息。
計劃如期進行
接下來“教授”要對圈子里的人下手了。作為戴德的朋友,陳均對史志成華東交通大學的教授身份也深信不疑。
在和史志成的交往過程中,無論史志成去撫州還是陳均去南昌,他們都會像朋友一樣相互熱情接待一番。
2009年8月的一天,史志成到了撫州,他找到陳均說:自己在安徽省國稅局接到一筆采購汽車的業務,業務量大,可資金不足。他問陳均有沒有錢借,并許諾借20萬元,一個月后還陳均25萬元。
陳均看到高息心就動了,也沒深想這樣的高息合理不合理、可不可能。當時便借給了史志成20萬元現金,史志成也“豪爽”,當面就打了借條。
一個月后,史志成付給陳均5萬元利息,叫陳均將本金20萬元繼續借給他,承諾一年后給陳均6萬元利息。陳均同意了。
一個星期后,史志成再次到撫州找到陳均稱:又接到一筆安徽省淮南市國稅局的裝修業務,需要資金周轉。他再次向陳均借了30萬元,史志成就將上次借的20萬元和這次借的30萬元一起打了一張借條給陳均,寫明一年后連本帶息還陳均76萬元錢。
2009年9月30日,史志成再一次到撫州找到陳均,仍稱需要資金周轉,還要借錢,陳均再一次借了28萬元給史志成,史志成又將上次的那張借條一起打了一張總借條給陳均,寫明一年后連本帶息還給陳均112萬元。史志成一次次借錢,一次次編造承接工程的借口,陳均都沒有去思考和核實他的真偽。他只注意讓史志成打借條,寫明金額。他也只看到了那高高的收益。
郭處春是戴德的同學,他是在和戴德在一起喝茶聊天時認識史志成的。此后史志成便經常聯系郭處春,時常在一起吃飯喝茶。
2009年10月19日,史志成給郭處春打電話說:江西某縣國稅局有辦公大樓裝修工程,自己現在要去那里投標,由于其所有的資金都未結清,手上很緊張,準備向郭處春借20萬元去做投標保證金。
說起來郭處春還是謹慎的,接到史志成電話后他不放心,考慮到史志成是戴德的朋友,他便給戴德打電話。他問戴德,史志成這人可靠不可靠?戴德說,他自己也借了錢給史志成。郭處春見戴德都借錢給史志成了,又考慮到史志成是華東交通大學的教授,這樣就相信了史志成。
郭處春要核實史志成的身份,他就應該到華東交通大學去核實史志成的教授身份,他去問戴德,殊不知戴德也沒去核實過史志成的教授身份。與戴德通電話后,郭處春當時就取了現金15萬元錢借給史志成,史志成當時打了一張借條,并承諾掙到錢除了還錢還要彌補郭處春的損失。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史志成就很自然地向郭處春借了第二次錢。
那是在2010年6月23日,史志成對郭處春稱,自己承包的工程完工了,現在結賬需交稅,要向郭處春借5萬元急用,過幾天就歸還。郭處春馬上就借了5萬元給史志成,當然史志成也打了借條。
2009年12月份的一天,史志成同樣以承包某國稅局工程為名先后兩次向鄭園林借了人民幣50萬元,借期3個月,承諾付給10萬元的利息,向鄭園林打借條一張。2010年8、9月份的一天,史志成同樣以承建某縣國稅局工程需要資金為由,向展榮借款5萬元。
債務到期騙術露底
陳均前前后后借了73萬元給史志成,史志成也與陳均繼續交往著。陳均到南昌玩,史志成也會接待,打電話當然也打得通。
但到了2010年9月份,因為借款時間快到期了,陳均再打史志成電話,史志成就經常不接陳均電話,接了電話也一直以各種理由拖延還款。陳均感覺不對勁,向朋友四處打聽史志成的情況。他想到,最初自己是通過戴德與史志成結識的,便與戴德聯系。
戴德一聽陳均的懷疑,也害怕了。他馬上到華東交通大學詢問,真是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華東交通大學明確告訴戴德,該校無史志成這個人。戴德和陳均便一直找史志成還錢,史志成一直以各種理由拖延,拒不還錢。2010年12月20日史志成來撫州時被陳均發現,陳均便將史志成扭送到公安機關,并報案。公安機關遂立案偵查。
史志成當然是在騙。不光教授身份是假的,那些生意也是虛構的。他于2007年10月曾在南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成立江西省眾佑超成實業有限公司,經營范圍是國內貿易,但公司沒有員工,財務會計和出納都是他自己,其所說的承建工程和生意全部都是虛構的,要不沒有這項工程,要不就是別人承建的,他卻說是自己承建的。
詐騙來的巨款,據史志成自己說全部花掉了,他在銀行也沒有存款,也沒有動產和不動產,根本無歸還的能力。史志成先后有三個老婆,第一個老婆是在家鄉娶的,替他生了兩個小孩;第二個老婆,是他離開家鄉后到南昌認識并同居,替他生了一個小孩;現在和第三個老婆一起同居生活,第三個老婆替他生了一個小孩。而這些孩子的開支都是史志成承擔的。
史志成的騙術并不高明,但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上當?為什么會被騙這么多的錢?
戴德因為目睹史志成的一次還款付息行為,就認為史志成很講信用。郭處春、鄭園林、陳均、展榮與戴德是同學或朋友,他們借史志成錢,可以說是因為相信戴德。然而這些只是表面現象,一切問題的根源在于貪圖暴利。本案中史志成騙人的手段就是許諾給高息:史志成向戴德借50萬元,承諾一年30%的收益;向陳均借78萬元,許諾一年還本付息112萬元;向鄭園林借人民幣50萬元,借期3個月,承諾付給10萬元的利息。
其實人們只要認真去思考一下,像這種高息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的,為什么人家會這樣出高息?多想想就能悟出有問題,就不會去上當。然而人們讓發財的欲望蒙住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