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學校的社區,房子蓋得再好也留不住人
創辦于1944年的維西縣一中,是迪慶藏族自治州建校最早的完中,也是維西縣唯一一所完中。然而,2010年,根據“州辦高中,縣辦初中,鄉(鎮)辦小學,村辦學前教育”的要求,維西一中高初中完全分離,高中州管州辦,高中學生全部轉移到州直高中就讀。
“一個20萬人口、全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縣,竟然沒有高中,實在讓人匪夷所思。”維西縣一位文化工作者痛心地說,高中階段,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候,而此時的高中生卻要遠離家鄉、到幾百公里以外的異地求學,逐漸疏離本土文化。縣域本是最全面、最核心、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基層單位,沒有了高中的縣就等于沒有了文化傳承的根基。
云南省政協委員、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課程與教學系主任孫亞玲教授在調研中也發現,撤點并校造成農村文化品位降低,使農村更加缺少文化氛圍。”一所學校就是一個社區的文化標桿,一個沒有學校的社區,房子蓋得再好也留不住人。”她說:“學校的衰落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有能力者被迫遷徙,無力遷徙者被迫留守,這樣的社區必將更加落后,人的素質也難以提高。”
在不久前教育部召開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座談會上,云南省教育廳副廳長王建穎說:“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孩子過早地集中到縣、鄉學校就讀,除了缺乏父母必要的親情關懷,影響身心健康成長外,更不利于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的傳承、發揚。”
文化難以傳承,孩子的精神食糧就更加缺乏。
在洱源縣碧云中心完小,記者看到,學校圖書館的7個書架竟是紙板做的,書放上去就稀里嘩啦搖擺。校長張龍躍不好意思地說:“這都是學校自制的。”
記者走訪的大多數鄉鎮中學、完小,10多年來沒有買過一本新書,一些學校把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課本、教輔材料算上,學校藏書也不超過3000冊。老師在備課中遇到難題想要翻翻書,查找一些資料都沒有。有的孩子在整個小學階段所看過的課外書只有《優秀作文》和《故事會》。
2007年以來,紅云紅河集團出資,為全國29個省(區、市)的500所農村中小學建立了“紅云圖書室”,每年贈送圖書300冊。這些精挑細選的書籍,大大提高了學校藏書的質量和數量,成為了眾多學校最珍貴的藏品。5年來,“紅云圖書室”培養了不少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寫作能力。有學生告訴記者,他們最怕命題作文出關于城市的題目,因為城市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紅云圖書室’的這批圖書讓學生們有了了解城市的窗口,否則,他們怎么和城里的孩子競爭?”教師和金武說。
現有的教師素質和數量滿足不了布局調整的需要
當州辦高中的消息傳來時,迪慶德欽縣的一些教師興奮極了。“要想從鄉下調到州府、縣城工作,以前是不敢想象的。現在州政府集中辦學以后,我們這些鄉下老師終于可以隨學生一道進城了。”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許多貧困地區的學校,由于分布在山區和半山區,自然環境惡劣、交通閉塞,老師工作環境條件差、生存狀態差、生活質量低下。許多校長缺少培訓機會,領導能力偏低,學校辦學質量長期得不到提高。而更多的教師則10多年沒出過縣城,加上長年得不到培訓,信息不靈,知識老化,長期超負荷運轉,整體素質不高。資料顯示,目前,云南全省中小學還缺少1.4萬多名的音樂專科老師,1萬多名的美術專科老師,數萬名小學英語老師。
即使是在農村,農民也想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如果鄉鎮中學的教學質量不好,很多人就會想辦法到縣上去讀中學。有的甚至跟著好老師走,老師調到哪里,家就搬到哪里,即使家庭為此變得越來越窮。
在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跑馬坪鄉秀清希望學校就接納了不少縣城里的孩子。這些寧愿跑到偏遠鄉鎮而不在城里讀書的學生,看中的就是這個學校的教育質量。
錢恒義、孫亞玲等云南省政協委員指出,校點撤并后,老師們從村寨到鄉鎮、鄉鎮到了縣城、縣城到了州府,但如果教師教育理念落后,知識得不到更新,現有的教師素質和數量仍然滿足不了布局調整的需要。
哪怕只有幾個、幾十個學生,也要為他們辦學
“集中優勢資源,合理布局的確能夠提升辦學水平,但是一刀切片面追求辦學效益的思想并不可取。”孫亞玲說,沒有證據表明,學校的規模越大,教育的效益就一定高。在美國,百人以內的小學比比皆是。
“學校規模太大,校長難以對全校的教學情況了如指掌,也難以作出合適的學校決策。”她說。
云南省青基會的一位負責人認為,孩子讀書最好不要超過5公里,5公里以外就要住宿。那些300人以下、被撤并的學校,對一個村來說,其實是最好的辦學模式,一個班20~30人,利于教師管理。
孫亞玲建議,在校點撤并問題上,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應以學生人數的多少作為標準撤并學校,而是要以老百姓的承受力為出發點,以是否方便學生就讀、是否對農村發展有利為標準,不能撤并的堅決不撤,哪怕只有幾個、幾十個學生,也要為他們辦學。與其撤并學校,不如加強學校、教師和教學設備的建設。
錢恒義亦指出,目前云南省129個縣(市、區)中有116個財政需要上級支付,很多縣僅憑自身的財力是難以完成中小學區域布局調整任務的。
“要充分考慮到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實行差別推進計劃,條件不夠成熟的要放緩一點,力爭成熟一所,撤并一所,成功一所。”他說。
“目前,云南省的教育只是實現了低層次的‘普九’,只是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上好學’的問題。而‘上好學’的問題是義務教育深層次的問題。”孫亞玲說。本報記者 張文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