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絡世界尋求快樂,沒有考試就不重視體育課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今年9月2日共同發布的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結果,我國中小學生體質連續20多年的下滑趨勢首次得到遏制,但大學生的體質下滑仍在繼續。大學階段,本是人體發育成熟和身體素質提高的最高峰,但中國的大學生卻成了體質虛弱的代名詞,原因何在呢?
記者聯系到幾名在校大學生,無論男生女生,都把網絡視為自己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業余時間主要是上網和玩游戲。”這是不少大學生對自己生活現狀的描述。
“現代生活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非常明顯。”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衛藝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吳健博士近日向記者表示,“很多大學生長期迷戀于網絡,從網絡世界尋求快樂,這種快樂感被強化之后,就會減少他們尋求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參加體育運動等方式獲取快樂的欲望。”
吳健說:“相比體育運動,大學生更喜歡網絡和游戲,這反映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學生很少有機會感受體育運動的快樂,導致體育運動對大學生缺少足夠的吸引力。”在這些大學生的中學和小學時代,體育運動往往與枯燥的體育課內容和被動的體育考試相聯系,很少有人能夠在參加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盡管以設立體育考試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并非上策,但在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體育考試卻是增加學校、家長和學生本人對體育運動重視程度的最有效方式。
學校體育領域專家、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主任周登嵩教授認為:“大學生體質差的根源在高中。現在很多大一新生的體質測試水平不如高一高二學生,也不如大二大三的學生。因為這些大一新生可能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沒上過體育課,也沒有參加過課外體育活動。”
周登嵩介紹說:“我們去調查過,很多中學到了高三甚至是高二第二學期就取消了體育課,也沒有體育課外活動,最多就是讓學生做做課間操。學生的一切目標就是學習文化課、考大學。高考本身的壓力很大,學生又缺少體育鍛煉,高考之后的暑假又是吃喝玩樂,這自然影響到大學新生的體質狀況。高考如果考體育,哪怕只有20分、30分,學校就不會排擠體育課,就像中考要考體育一樣,初中生至少也要為體育考試練一練身體。”
目前,高中階段有體育會考,但周登嵩認為體育會考的級別太低,不會對高中生考大學的成績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很難發揮出引導學校、家長、學生重視體育運動的作用。
中國的學生只有在被動的環境中才會參加體育運動,這是眼下一個尷尬的現實——沒有考試就不重視體育課,沒有體育課就不參加體育運動,這在中國各級學校是普遍現象。
周登嵩介紹說,在大學生群體中,大一新生的體質普遍較差,大二學生的體質狀況往往最好,但到了大三、大四,學生的體質狀況又會下滑,這是因為我國的大學通常只在一二年級開設體育課。
教育部規定,大學一二年級體育是必修課,但對三四年級的體育課沒有要求,因此,除個別學校外,絕大多數高校的大學三四年級是不開體育課的。有些學校大三大四仍然堅持開體育課,實際上也是無奈之舉,因為這些學校曾經發現,如果停了體育課,大三大四的學生體質會下降。周登嵩說:“我們的很多學生都沒有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學校一旦不開體育課,學生就不參加體育運動了。現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大一新生的體質不行,經過兩年上體育課之后,體質狀況有了好轉,但到了大三大四,體育課一停,學生的體質狀況隨即又開始下降。”
大學的軟硬件條件也限制了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
1998年以來,全國持續性的大學擴招,造成大學體育場地和器材的嚴重不足。1998年以前,全國大學在校學生是500萬人,現在已經達到3000萬人。周登嵩認為:“很多大學人數增加了一倍兩倍,但場地卻沒有增加。造成一部分大學生即使有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想法,也很難實現。一片籃球場上擠了上百人,你說這籃球還怎么打?”
除了場地條件受限之外,大學生自主組織體育活動的水平也很低。
周登嵩介紹說:“國內大學里的體育社團自治組織數量太少,而這種社團是大學生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組織形式。在國外,大中學校開展體育課外活動,很大程度上都是依托學生社團。我們的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原本就差,再缺少有組織的體育活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就更差了。”
近些年,有關大學生、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猝死和英年早逝的消息不斷傳出,大學生作為社會精英群體,其身體素質的下滑事實上已經影響到中國年輕一代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
很顯然,從一個大學生的長遠發展來講,將來不管他找到什么工作,體質較差都會影響其勝任工作的能力。周登嵩表示:“現在的工作不是說對一個人的身體素質要求降低了,而是更高了。現在的很多工作不像過去那樣需要工作者付出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工作程序實現了計算機化、自動化,但與此同時,對工作者長時間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要求也在提高,這個過程看似不需要耗費工作者太多的體力,但實際上對工作者的身體素質要求更高。”
由于全民的體質孱弱,中國人曾被恥辱地稱為“東亞病夫”。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民生活水平得以巨大改善,國民身體素質也有了明顯提高,但現在年輕一代的體質下滑,卻令人擔憂。一個民族的體質主要靠先天的遺傳和后天的變異,遺傳就是上一代人把良好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人,變異主要由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決定。周登嵩憂慮地表示:“現在的年輕一代,后天的發展和改造沒有做好,帶來一個并不理想的基因,那么這個民族的身體是一代比一代更好,還是一代比一代更差呢?”(本報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