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林外校中學部的學生自制的巨幅宣傳海報。沈鈞 宋國斌 攝(圖片來源:揚子晚報)
到廣告公司定制競選海報、印學生名片進行自我宣傳,甚至以“代寫作業”作爭取支持的條件……新的學期,不少中小學又進入班干部競選季。記者調查發現,“學生官場”也堪比“小江湖”,不僅拼實力,還要拼“人氣”。對于此現象,也有學校明確規定:不允許在競選宣傳過程中發放有價值的物品,一經發現將取消競選資格。
又到一年選“官”時
“新官職”層出不窮
燈長、書長都是官兒
除了班長、中隊委員這些“老牌官職”之外,不少學校設立了“新職位”,比如路長、燈長、書長等。賈女士告訴記者,聽起來很新鮮的“路長”一職就是負責學生每天放學帶隊的。記者隨后采訪了賈女士的女兒,孩子說班上還有其他更有意思的職務。“我們班上有4名同學是負責‘圖書角’管理的,我們稱他們為‘書長’,他們4個人每天輪流‘值班’。”南京29中初一年級的小朱說,他們班最近還多了一個“紅十字會員”職務,“其實就是巡查其他班同學眼保健操的。”
最“有用”的還是“老牌官職”
雖然老師為鼓勵學生,增加了不少“新職務”,但大家心里含金量高的還是那么幾個“老牌官職”。“我們同學最害怕的還是‘紀律委員’,他可是有很大權力的。”她告訴記者,“紀律委員”一職是在老師不在的情況下,監督同學們的職務。誰小聲說話、誰做小動作都會被“紀律委員”一并記錄在案,被記下名字的同學將要接受懲罰——抱臂坐正兩個課間。“當官最有用的還是大隊干部或者班長啦,不過能當上的不僅要高智商,還要高情商呢。”
大家都想當“干部”
看看這些孩子
想著法子討好“選民”
現在學生的職務競選早就脫離了自我介紹、舉手投票、老師審核這種簡單程序。現在的學生班干部競爭十分激烈:中英文演講、DV才藝展示、拉票宣傳,不僅要實力,還要有人氣。
宣傳委員靠“蛋糕”當選
“我們班級的競選都是同學自己投票,這次的宣傳委員就是靠‘蛋糕’高票當選的。”一位在南京鼓樓區小學讀二年級的學生小立非常老到地告訴記者,在班隊委競選中想拿高票就得拉攏關系。他告訴記者,班上剛上任的宣傳委員前段時間過生日,帶了很多蛋糕到班上分給同學們吃。雖然只是“小甜頭”,但也一下提升了同學們對她的好感度,所以在這次競選中票數遙遙領先。
女兒剛上三年級的陳先生說,“聽小家伙說,他們班上的同學都這么干,有的帶巧克力、有的帶毛絨玩具、還有的為了討好‘選民’,還提供了‘代寫作業’的交換條件。”
經常請吃飯,那是必須的!
除了“小恩小惠”之外,一些中高年級的小學生還會向父母“求資助”,請同學們吃喝玩樂“拉選票”。陸女士的兒子在班上擔任過勞動委員、宣傳委員,今年暑假期間孩子提出了加零用錢的要求。追問才知道原來是為了開學請同學們吃飯。“兒子告訴我,在班上不僅是競選前要拉攏關系,每學期開學后還要再‘維護關系’才能爭取連任。”陸女士告訴記者,“聽兒子說,班上的一些班隊委平時不僅要送禮物、請吃飯,體育課后請大家喝飲料都是必須的。”陸女士無奈地說。
瞧瞧這些家長
全家幫孩子做“智囊”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中學生的競選相對比較自主,主要憑借自身的實力,家長介入得不太多。而在不少小學當中,想要競選中隊長、大隊長這樣的“高官”,往往需要一大家人做“智囊團”。
給孩子定制海報、分發名片
張女士的女兒在鼓樓區一所名校念五年級,小姑娘很早就走上了“仕途”。“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是班長,還參加了大隊委競選。”張女士告訴記者:“一年級入學時,班上就進行了職務競選,當時班長這個職務競爭得很激烈,我們還趕制了一幅大海報。”張女士說,當時她和老公挑了一張女兒的照片去廣告公司做海報,并在海報正上方加上了競選口號,到了班里一看發現他們還是算低調的。
必要時還要跟老師“走動”
孩子走馬上任后,張女士一家鼓勵她繼續加油,多為班級和同學服務,就這樣將班長、中隊長一直連任到五年級。“他們學校到了五年級就可以競選大隊委員了,孩子回家后就表示要參選。但這次全校性的拉票,要做的準備工作就更多了。”張女士給孩子買了一件衛衣,找了手繪的店鋪在衣服前面畫上女兒的卡通頭像,“孩子一到課間就穿上這件‘宣傳服’去各個班級拉票。”張女士說,為配合“宣傳”,他們又找了文印店做了宣傳卡片,每100張一盒的“名片”發出去四五盒。
“光是印名片、做海報、配服裝就要兩三百塊,如果再請同學吃吃飯、送點小禮物又要花幾百。”一位家長偷偷告訴記者,必要時還要跟老師“走動”一下,請老師“照顧照顧”。
觀點
“賄選”應取消競選資格
南外仙林分校團委書記刁淑穎老師告訴記者,學校的學生會職務都是兩名同學一起擔當,不分正負,所以學生往往是自己組成搭檔來競選。為了在全校贏得知名度,參與的學生會到處張貼代表自己就職宣言的海報,還會利用活動時間到各個班級去推薦自己。但是在該校的學校章程里明確指出不允許“賄選”,即學生在競選過程中不得發放有價值的物品,否則將取消競選資格。
學生“當官”不能功利化
采訪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專家指出,學生想當官,敢于競爭上崗和善于表現自己,通過才華展示實現自我價值,這并非壞事。但是家長和老師對“為何當官”應該做正確的引導。如果孩子熱衷“當官”是建立在“當官”有權有勢,能“高人一等”之上,甚至因此而以送禮物、請吃飯等手段“賄賂”同學,那學生當官的意義就發生了偏向。現在也有一些家長把“當官”當作孩子今后升學時的“敲門磚”,因此對孩子爭取官位不遺余力。事實上,學校“選官”一方面是要讓學生形成一種自覺向上、不斷完善的進取心理,從而讓學生形成良性競爭;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培養孩子的領導能力、交往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考慮。學生當官,其本質是要讓學生擔當起某項責任、鍛煉出某些能力,絕不能讓“官本位”思想扭曲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不僅是學校教育,也是家庭教育要努力避免的。(記者 宛璐 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