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編輯”也是代理,學術期刊之間稿件互代
起初,章齊國以為“編輯”只是履行自己在編輯部任職的正常工作,只有代理從中漁利。和做了6年“編輯”的吳宇在電話里聊得多了,他才發現“代理對于一些學術期刊而言猶如再生父母”。
“我們需要你們(指代理——記者注)來養活我們。”吳宇對章齊國說。
通常情況下,外行人認為版面費的交易行為只有兩方,一方是作者,另一方是學術期刊編輯部,F實中,一般學術編輯的運作很難和代理絕緣。據吳宇了解,如果沒有代理方,學術期刊編輯部要么是稿荒,要么是稿子多得來不及挑選。
“單純依靠編輯部的力量的確很難完成現有的工作。”一位省部級學術期刊的“編輯”羅玉良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在編輯部的來稿郵箱中,每天有幾十封的投稿,但編輯部一般不會采用。平日里羅玉良的工作重心也不是約稿,而是“審閱”代理給的稿件。
“我們要做的是培養更多專業的‘腳’。”羅玉良說,有了章齊國這樣成百上千的代理后,整個學術期刊的流水線才得以閉合,流水線上的學術文章加工生產才得以順利且有節奏地進行。
代理成了“編輯”的腳,這種頗為默契的合作帶給羅玉良的,并非僅僅順利且高效地完成編輯工作。
未曾謀面的“編輯”的真實身份究竟是什么,章齊國剛開始并不清楚。生意做了幾個月,他才知道,這些人大多確是一些學術期刊的編輯,但他們通常還具有另外一個身份——“代理”。“編輯”自己本身也是代理,這聽上去有些玄乎。
吳宇對章齊國說,“不兼職我們會餓死。同樣是本科畢業,我們一個月只拿3000元的工資,好歹咱也是個知識分子。”在自己刊物吃飽的同時,羅玉良利用自己手頭的期刊資源以及約稿能力,給其他刊物“代理”論文。
聽到這兒,章齊國發現這就是一盤自欺欺人的生意:“編輯”內部之間做代理,我給你供稿,你給我代理費,你給我供稿,我給你代理費,兩邊的刊物也都蓬勃地活著,而交易的產物——論文卻乏善可陳。
利益空間大,一張空白的用稿通知書也能賣錢
在這盤自欺欺人的棋盤上,章齊國開始變得聰明,除了代發論文,他開始拓展其他業務。就是一張幾分錢的紙也能給章齊國帶來利潤。
一些高校院系在評定獎學金時,考慮到學生的論文已由雜志社確定發表但還未刊發的情況,便將學術期刊編輯部的用稿通知書當做該文未來數日內必發的憑證,并按論文已經發表計入評定分數。
一些學生想獲得獎學金的“名”,又不能臨時抱佛腳寫論文,便不惜重金拿到這樣一張空白的用稿通知書,寫上自己的大名,交給評定小組。章齊國看到了這一點,商機就此產生。
和“編輯”打成一片后,他在沒有論文的情況下,也可以拿到一沓期刊社的用稿通知書,他便把這些通知書當做商品賣給有需求的學生。只要客戶拿到獎學金,章齊國便不費工夫拿到400元。
章齊國自己的兩次獎學金便是通過這樣的方法拿到的。這些用稿通知書蓋好學術期刊編輯公章,著作人、發表日期等需要填寫的位置均留白。“編輯”對他說,畢竟是老客戶,合作機會多。他們這樣做也省得每次都給代理快遞通知書。
“編輯”也會主動地向他介紹更多的業務,一般是“賣書號”。“編輯”通常以“價格便宜”作為誘餌,讓代理幫他們大肆宣傳:一書一號,非叢書號,國家級27000元,省級14000元。
即便有再多的業務來往,章齊國對“編輯”仍抱有一絲警惕。和“編輯”的交流方式一般僅限于QQ,除此并沒有別的聯系方式。一旦代理費寄了出去,對方沒回話,或者發在一本非正式出版物上面,他便很難向客戶交代。結局只能是自己把錢墊上退給客戶。
為把風險降到最小,章齊國每次和“編輯”交流時都會打開中國知網(CNKI)上查詢編輯所說的學術刊物是否存在以及是否正常出版。
為了讓客戶放心,章齊國還專門在論壇的宣傳廣告后注明:凡通過本中心咨詢發表的刊物,都是經過新聞出版總署審批通過的合法正規刊物。沒有經過批準的?隹菊緢詻Q不做。如發現文章發表到違法期刊上,全額退款。
論文加分的“明文規定”和發表“潛規則”讓客戶源源不斷
除了學生,章齊國的客戶就是中學、高職教師以及高校的行政人員,其中不乏院系的行政一把手。這些人的需求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行政人員的科研項目在結題時有論文發表的要求;二是專職教師在評職稱時發表論文可以加分。
面對他們,章齊國常常要準備兩種臉色:論文發表前,要讓他們信得過,必須要謹慎“裝孫子”;而一旦論文發表,他就成了“爺”。
一名平時主要和中學教師打交道的“編輯”在今年教師節時,還特意將QQ簽名改成了“教師節到了,祝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以拉近和客戶的關系。
馬興梁就是一名初三的語文教師,他所在學校2010年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聘任方案中便對論文加分做了明確規定。方案中評分辦法分為7項:資歷、師德師風、能力、業績、考核、獎勵和其他。
這7項中,要么是難以通過個人努力達到的,如資歷;要么是很難拉開差距,如師德師風。只有第三項能力中的論文和書籍“具有可操作的空間”。
而在“論文”這一看似加分較少的小項中,卻“大有可為”:論文必須是發表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創辦的報刊或國家報刊征訂目錄上備案的(即有郵發代號的)報刊,方可記分。
省級以上記4分,市級記3分,同一論文不重復記分;正式出版發行的專業論著,每出版發行一本書記10分(即獨著),合著書籍主編記8分,合著副主編記6分,合著編委記2分,參加著作論文記3分。
這些評職稱的規定在中小學乃至高校以及含有職稱序列的事業單位比比皆是,“你不想辦法整兩篇出來就很難評上”,托親戚介紹,馬興梁找到章齊國,最終在兩家國家級教育雜志上刊發了論文,獲得8分的加分。
事后,馬興梁在付給章齊國版面費外還特意準備了一份禮品,并一個勁兒地對他說,“論文寫得再好沒有關系也難發,如果沒有你,我肯定評不上。”
章齊國這才發現,正是這種“沒關系就辦不成事兒”的潛規則深入人心,他才能有這樣一批“忠誠”的客戶和賺錢的機會。一些高校的行政人員更為“大方”。論文發表的版面費往往計入其科研項目預算之中,“即便是自己掏腰包也不是問題,盡快辦成就好。”
客戶源源不斷,一段時間內還成了章齊國的上網負擔,每次登錄聊天軟件便有30多個好友申請的消息彈出。每當面對這些急切而又熱情的客戶,章齊國在慶幸之余唏噓感嘆:論文代發市場如此之大,其交易帶來的意義又何在?(記者 邱晨輝 文中出現的代理和編輯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