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老師打電話給我,我還不知道兜里的錢怎么丟的。”昨天,家住(濟南)太平洋小區的王女士告訴記者,最近,上六年級的女兒老是偷偷地從她包里拿錢,一開始是10塊、20塊,上周竟“偷”走了100塊,而錢的去處更讓她莫名其妙,“說是全部拿去學校對面的小賣部還賬,到現在還欠人家70多塊錢。”
寫上姓名和錢數
就可以拿走商品
昨天中午11:20,濟南師范天橋附屬學校小學部的學生放學了,身穿藍色校服的學生涌向對面的3家小賣部,在馬路西側的一家小賣部,個頭挺高的一位學生在門外的攤位上順手抓起幾包5毛、1塊的零食,在門口提起一瓶可樂,走進小賣部里拿上一張游戲點卡,給門后的一名30多歲的婦女看了一下,便將自己的名字和錢數寫在了一個白色筆記本上,隨后走出小賣部。在約10分鐘的時間里,有4位小學生走進小賣部,不用付錢,只是將名字和錢數寫在本子上,就拿走了商品。
馬路東側也有一個小賣部,但是人氣就顯得冷清一些,老板娘告訴記者,“敢賒賬就能掙錢,我們不敢,最多賒個幾塊錢,而且只賒給小姑娘。”然而,采訪過程中,家住太平洋小區的學生家長王女士則告訴記者,女兒賒了70多元錢的店鋪就是馬路東側這家。問及碰到學生還不上錢的時候該怎么辦,一家商店的老板告訴記者,“慢慢還唄,欠個十塊八塊的就當抽包煙了。”
請同學、買畫書沒有錢
省下早餐錢還“債”
濟南師范天橋附屬學校六年級一班的文宇(化名)告訴記者,自己也曾經在小賣部賒過賬。“買漫畫書、練習冊的時候記過賬,每次都在10塊錢左右。”文宇說,“買漫畫書、零食的時候不敢跟爸媽說,就自己攢錢還,把每天早餐的錢省下來,每天還1塊,慢慢就能還上。”
記者詢問了十幾位學生,只有1位三年級的學生稱自己從來沒有在小賣部賒過賬,其余都有過賒賬經歷,而且對于哪個店怎么賒掌握的很清楚。“東邊的那家文具店,賒賬的時候,就記在本子上,西邊那家商店,熟的話說一聲就能賒,不熟的就不能賒。”
對于怎么還錢,許多學生都稱是用父母給的用來買早飯的錢,一位五年級的學生告訴記者,“媽媽給3塊錢吃餛飩,我就吃2塊錢的白吉饃,剩下1塊給小賣部。”而對于還不上怎么辦,一位男生說,“小賣部的人到班上找,實在還不上就跟爸媽要。”
小賣部慣壞了孩子
有的同學偷錢還債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學生在小賣部的賒賬,少則十幾塊,多則幾百,甚至上千。昨天中午11:10,一位在門口等著接孩子放學的家長林女士告訴記者,自去年10月份開始,她的兒子一直在小賣部賒賬,至今還欠小賣部400多元錢,兒子曾多次偷偷拿了自己的錢向小賣部還賬。“一開始不承認是他偷的錢,光今年就拿了我300多塊錢。”林女士和許多家長都認為,小賣部這種縱容孩子花錢的做法慣壞了孩子,“以前有10塊花5塊,現在有10塊花20塊。”
更讓家長憤憤不平的是,迫于還不上錢的壓力,許多學生學會了“偷”家長的錢。此外,孩子賒賬所買的東西都是沒用甚至有害的東西,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女兒賒的大都是5毛錢一包的“三無”零食,吃完后上火、拉肚子的事情時有發生。對于要不要替孩子把錢還上,一位父親認為,“經過我允許的,我一定會把錢還上,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賒給孩子的,我們不會認也不會還。”
向小學生賒賬行為欠妥
每次班會老師告誡
昨天下午最后一節課是濟南師范天橋附屬學校的班會,小學部的班主任再一次重點地向學生們告誡學生不要在周邊小賣部賒賬消費。五年級四班的班主任李老師告訴記者,“每次班會、家長會上,老師們都得跟學生、家長重復強調,學生一定不要在小賣部賒賬。”
針對學生在小賣部賒賬的行為,學校老師也多次接到過學生和家長的舉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記者,“有的小賣部還用電腦游戲引誘學生消費,只要花的錢多,就可以到屋里上網玩游戲,還有的店鋪采用‘驢打滾’的方式欺騙學生,今天該還10塊,可能明天就變成還20了,有的學生還不了賬又被逼的緊,只好來向老師哭訴。”
對于小賣部可不可以向小學生賒賬,記者咨詢了山東平正大律師事務所趙金一律師,趙律師告訴記者,小學生屬于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群,而小賣部在已知的情況下,對小學生進行誘導、欺騙,超過了其可控范圍的行為可視為無效。趙律師認為,小賣部利用賒賬增加其生意,規避其誘導欺騙本質的行為欠妥。
家長、學校、社會共同引導
建立正確的青少年消費觀
濟南市青少年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徐勝男認為,青少年從小要培養節約、量力而行、不要攀比的正確消費觀,而要做到這點需要家長、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
徐勝男告訴記者,對于已經出現賒賬消費行為的學生,家長、學校應當適當采取一些“強硬”措施,例如,家長對孩子在時間、空間和花錢數量上加以限制,在兩周甚至兩個月的時間內,按時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減少其接觸賒賬消費的機會,同時限定其零花錢的數量和用途,逐漸培養其適度消費的習慣。而要建立起正確的消費觀,徐勝男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需要從小培養,需要讓孩子從小認識到賺錢的艱辛,幫助他們形成計劃用錢的習慣,同時不與別人攀比,根據自身的需要作出消費選擇。” (記者 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