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某班40余學生皆為“官”(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聞背景
班長有10個,語文科代表有5個……沈河區育源中學初一(11)班40余名學生全都是干部。學校稱,這是學校教學改革的一項內容之一,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責任感。不過,有家長對此卻不是很理解,認為班干部選拔上存在不公平,而且小小班級里設了這么多官兒,讓孩子小小年齡就受到官本位思想的不良影響。
據這位反映情況的學生家長說:“我們一些家長私下里交流,都說這里面存在不公平的現象。選拔班長并沒有一定的標準,都是老師來指定的,是老師的一言堂……孩子回到家里,要我們想辦法,說自己也想當班長,因為當班長可以管其他同學。小小年齡,就知道當官有特權,這種官本位思想應該在學校里提倡嗎?”
育源中學一位負責教學的主任介紹,在班級里多設班干部,是該校教學改革的內容之一,是向鳳城六中等學校學來的先進經驗。不僅僅是初一(11)班這樣設置班干部,其他班級也是這樣做的。“班級里40多個同學,根據情況分成5個小組,每組設正副組長,這10個人輪流來做班長。在正副組長擔任班長期間,組里的同學擔任班級里的相應職務,從體育、衛生委員,一直到科代表。這樣,全班所有人都有職務。”“班級里的正副組長,是老師通過一個階段的了解后,從班級里選拔出來的。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么做的效果很好,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提高了很多。很多家長也反映,孩子回家里愿意做家務了,自理能力也提高了。”
至于這種做法是否會讓孩子小小年齡就有了官本位意識和特權思想,這位負責人認為不會。
正方:換位輪值能體現每個人的價值
代表人物:馬煥靈(沈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主要觀點:好處多執行難,需要周全規劃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馬煥靈認為,全班都是“官兒”在學校教育中有好處,但是因為在執行中存在難度,很難保證效果。
“可以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高責任意識,讓大家認識到班級是大家的。學生會對自己管理的一塊盡心盡力,從中體會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同時也可以減少班主任的管理負擔。”
與學生家長擔心助長官本位思想不同,馬煥靈認為,這種做法有助于消除學生的官本位思想,讓學生認識到做“官兒”不是管別人。
不過,馬煥靈也提到,這種做法其實早已有之,并不新鮮,但卻一直沒有鋪開。他說:“這樣一種制度,對班主任的要求很高。在執行之前,班主任老師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要有一個非常細致、周全的規劃。我了解過一些個別成功的案例,但實際情況卻是,整個教育系統對班主任在這方面的培訓不多,經驗和執行力都是問題,成功的并不是很多。”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處理不好,在職位設置上不夠公平、公正,那么就可能是一種失敗的嘗試,不僅在班級管理上可能陷入一種混亂,更強化了孩子的官本位思想。”
“提高孩子的責任感,當官不是惟一的辦法。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需要一個名分。所謂名不正言不順,有了一個名分才好去承擔相應的責任。”
網友酷評
“天地一沙鷗”:我持肯定的態度。我個人覺得輪值對孩子成長是有利的,輪到學生當值時至少知道怎樣做才是個好孩子,也就是換位,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能力的鍛煉。
“息舸290”:我們初中的時候,班級干部就是輪換制。這樣可以鍛煉每一個同學。同學都有責任感了,而且還能換位思考。尤其是對那些所謂的差生,讓他們心理也不再那么自卑。我的班主任當了40多年的老師,我想他做到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受到真正的教育。
反方:官本位思想對學生是種“有毒”的誘惑
代表人物:于永昌(遼寧省特級教師、沈陽市教育專家)
主要觀點:培養責任意識沒必要非當“官”
于永昌,遼寧省特級教師、沈陽市教育專家,曾先后被沈陽大學師范學院、沈陽師范大學、沈陽工業大學、遼寧省教育研究院、廣東省教研室等單位聘為客座教授、兼職教授、碩士生指導教師及課題組專家委員。在提到一班全是官的這種做法時,于永昌直言,這種通過任命班干部來提高學生責任感的做法,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種,個人不贊成。
“據說這種做法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提高責任感,我沒法說這樣做一定好或是不好。但是這種提高責任感的做法,和官本位這種東西結合在一起,至少讓人不舒服。這么做的出發點應該說是好的,但是不能保證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老師可能經不起誘惑,有的家長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從這個班級來說,至少好事還是沒辦好,不然家長不會有意見。”
“我個人認為提高孩子的責任感,不一定非要用任命他當班干部這種做法。比如在日本的學校里,有專人來管理黑板,叫黑板擔當。不是說你有多大權力,而是讓孩子有了一種責任意識。不能用官來引誘孩子,而是讓他來承擔責任,這才是一種正確的導向。”
“還有就是班干部的選拔。如果任命組長、班長,有一個競選的過程,根據學生的認可程度來任命,是一個讓學生體會民主的很好的嘗試。但實際上在選拔班干部的時候,是老師來任命,這實際還是一種人治,也是官本位的一種體現。也許你結果是正義的,但是你的程序如果不正義,那么你的結果也是會受到質疑的。個人認為,這種班級里全是‘官兒’的做法,實際上就失去了鍛煉能力、提高責任感的初衷,這實際上是對學生的一種誘惑,我不贊成。”
網友酷評
“Tony.T”:大的社會環境必然反映到某些小環境中來,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后果特別嚴重。信仰和道德的缺失必將影響幾代中國青少年。
“lxl8957”:(這種做法)不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實質性的鍛煉和提高,更不可能培養孩子長久的責任感。這其實是班主任平衡不了方方面面的關系而采用的偷懶的做法,貌似公平,實則讓班長職責流于形式。此外,我們學校里面的班干部制度也值得反思。我們的班干部制度在很多學校已經嚴重偏離了教育的初衷,在孩子們身上越來越多地反映出根本不該屬于他們的東西,至少有些大人們的游戲規則是純凈的孩子們現在不應該懂得的,這事兒值得我們反思。
中立:班主任的引導是關鍵
在網友中也不乏中立的聲音。有網友認為,不能主觀給予肯定和否定答案,如果班主任引導得好,對班級管理有益當然好,可以鍛煉學生的管理能力。但是如果利用不好,作為學生相互攀比,以家長的“賄賂”來安排職位那就不好了。(記者 高寒冰)
新聞背景
班長有10個,語文科代表有5個……沈河區育源中學初一(11)班40余名學生全都是干部。學校稱,這是學校教學改革的一項內容之一,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責任感。不過,有家長對此卻不是很理解,認為班干部選拔上存在不公平,而且小小班級里設了這么多官兒,讓孩子小小年齡就受到官本位思想的不良影響。
據這位反映情況的學生家長說:“我們一些家長私下里交流,都說這里面存在不公平的現象。選拔班長并沒有一定的標準,都是老師來指定的,是老師的一言堂……孩子回到家里,要我們想辦法,說自己也想當班長,因為當班長可以管其他同學。小小年齡,就知道當官有特權,這種官本位思想應該在學校里提倡嗎?”
育源中學一位負責教學的主任介紹,在班級里多設班干部,是該校教學改革的內容之一,是向鳳城六中等學校學來的先進經驗。不僅僅是初一(11)班這樣設置班干部,其他班級也是這樣做的。“班級里40多個同學,根據情況分成5個小組,每組設正副組長,這10個人輪流來做班長。在正副組長擔任班長期間,組里的同學擔任班級里的相應職務,從體育、衛生委員,一直到科代表。這樣,全班所有人都有職務。”“班級里的正副組長,是老師通過一個階段的了解后,從班級里選拔出來的。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么做的效果很好,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提高了很多。很多家長也反映,孩子回家里愿意做家務了,自理能力也提高了。”
至于這種做法是否會讓孩子小小年齡就有了官本位意識和特權思想,這位負責人認為不會。
正方:換位輪值能體現每個人的價值
代表人物:馬煥靈(沈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主要觀點:好處多執行難,需要周全規劃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馬煥靈認為,全班都是“官兒”在學校教育中有好處,但是因為在執行中存在難度,很難保證效果。
“可以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高責任意識,讓大家認識到班級是大家的。學生會對自己管理的一塊盡心盡力,從中體會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價值,同時也可以減少班主任的管理負擔。”
與學生家長擔心助長官本位思想不同,馬煥靈認為,這種做法有助于消除學生的官本位思想,讓學生認識到做“官兒”不是管別人。
不過,馬煥靈也提到,這種做法其實早已有之,并不新鮮,但卻一直沒有鋪開。他說:“這樣一種制度,對班主任的要求很高。在執行之前,班主任老師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要有一個非常細致、周全的規劃。我了解過一些個別成功的案例,但實際情況卻是,整個教育系統對班主任在這方面的培訓不多,經驗和執行力都是問題,成功的并不是很多。”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處理不好,在職位設置上不夠公平、公正,那么就可能是一種失敗的嘗試,不僅在班級管理上可能陷入一種混亂,更強化了孩子的官本位思想。”
“提高孩子的責任感,當官不是惟一的辦法。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需要一個名分。所謂名不正言不順,有了一個名分才好去承擔相應的責任。”
網友酷評
“天地一沙鷗”:我持肯定的態度。我個人覺得輪值對孩子成長是有利的,輪到學生當值時至少知道怎樣做才是個好孩子,也就是換位,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能力的鍛煉。
“息舸290”:我們初中的時候,班級干部就是輪換制。這樣可以鍛煉每一個同學。同學都有責任感了,而且還能換位思考。尤其是對那些所謂的差生,讓他們心理也不再那么自卑。我的班主任當了40多年的老師,我想他做到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受到真正的教育。
(沈陽晚報 高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