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10月26日,國務院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照每人每天3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普惠680個縣市、約2600萬在校學生。
這個由民間發起,政府接力的民心工程、愛心工程,讓社會各界為之一振,農村孩子們奔走相告,學生家長喜笑顏開。但同時也引發了社會的擔心:中央的“經”會不會被一些地方念歪?會不會重蹈“學生奶”的覆轍?
人們不會忘記,11年前,由農業部牽頭,教育、衛生等七部委聯手推廣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希望獲得市場份額的乳制品企業,以“薄利多銷”的方式實現正常贏利。結果,事故迭出,最后“學生奶”計劃幾近走樣。
避免“免費午餐”變成“學生奶”,首先要創新補貼方式。總體來看,“營養膳食補助計劃”與“學生奶”有很大的不同,中央財政直接投錢,減輕了地方政府責任,但在執行過程中仍然會存在許多變數。譬如,非試點地區,采取地方政府主導,中央財政獎補的方式,地方財政是否有足夠的財力去做這件事?補助的方式,是給地方政府、學校,還是直接發給學生家長、學生?基層行政機關、學校、食堂會不會克扣補助款,貪污中央政策……社會的擔心不無道理。采取怎樣的方式,才能把午餐吃到孩子們嘴里?山區學校和平原學校不同,走讀孩子和住宿孩子有別,還需要各地結合實際,創新補貼方式。
“學生奶”之所以沒能好事辦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從一開始就沒有立好“規矩”,留下了不少可以鉆的“空子”,結果,各路“高人”鉆來鉆去,把好端端的一個善舉“鉆”得“遍體鱗傷”。今番推出的“免費午餐”,就難免讓人擔心。因此,在投入之始,就要建章立制,用完善的、嚴格的、公平的、透明的制度,督促、管理這些款項的使用,確保“營養膳食補助計劃”能順利實施,真正惠及所有的農村孩子。
不愿擔責可能是“免費午餐”實施中的又一個實際問題。孩子從家帶飯,或者干脆餓著肚子,都不會出大事,可一旦集體用餐出了問題,很可能影響領導仕途。要承擔的食品安全責任,很可能會導致有些當地政府不愿意配合免費午餐活動。一種也許可以預見的后果是,學校直接把錢發給學生,讓家長看著辦,最后,“免費午餐”變成了“農業補貼”,變成了第二個“學生奶”,中央財政的錢可能又打了水漂。
如何讓160億真正變成2600萬農村孩子能夠看得見、聞得到、吃得香的午餐,事情不大也不小,這是對各級政府執行力、公信力的一個考驗,孩子們翹首以盼,社會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