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甘肅省正寧縣榆林子鎮發生一起交通事故,該鎮一所幼兒園的校車與一輛運煤貨車迎面相撞,造成21人死亡。而涉事校車核載9人,實載64人,涉嫌嚴重超載。事后查明,除私自改裝車輛、嚴重超速超載等因素外,教育、交警部門監管不力也是事故發生的原因之一。事故再次叩問社會:校車安全誰來負責?
去年6月起,太原市交警支隊與市教育局聯合,制定了校車標識實施方案,規范、摸排學校接送車情況。今年11月2日,市交警支隊下發方案,“加大對校園周邊黑校車的治理”,但校車發展無法納入正軌,接送車超載現象依然存在。那么,目前太原究竟有多少輛正規校車?校車“難產”背后有何深層原因?校車發展究竟遇到了什么難題?11月19日、20日,記者輾轉打探,查詢到晉源區城北村有兩輛校車新近上戶。這兩輛校車從購買、上戶到使用,歷盡曲折,極具樣本意義,也是目前校車困境的縮影,對太原乃至全省或許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部村校車的演變史
晉源區城北村,一個太原市西南角的小村莊。村子位于晉陽湖以南,村南是太原南環高速,東西連接新晉祠路、舊晉祠路。近期備受社會關注的校車安全,將這個僅有350多戶的小村子推至前臺。
今年7月,村里購進兩輛客車,一度引發軒然大波。新車投資60多萬元,形狀怪異,車前有個突出的“長鼻子”,但坐椅與坐椅之間的距離很小,只有孩子能坐進去。即便村里辦個紅白喜事,村民要借用,也一概拒絕。有村民表示不滿:“花這么多錢買的車,每天就跑兩趟學校,這不浪費嗎?”自此,關于“長鼻子”的議論從沒停歇。
11月16日,甘肅省正寧縣幼兒園校車事故,讓這場口水仗戛然而止,“還是咱們的校車好,安全。”有村民說。
11月20日下午,記者驅車一路打聽,終于找到了城北村。在村民指引下,在村委會大院見到了該村黨支部副書記樊貴清。他是購買“長鼻子”和為“長鼻子”上戶的負責人之一。由于天色昏暗,記者在車里借助微弱的燈光,完成了對他的采訪。“‘長鼻子’已經是我們村的‘第五代’校車了。”樊貴清曾任城北村村委會主任,對本村校車的演變了如指掌。1993年,為了接送村里孩子上下學,當時還不富裕的村委會,拿出1萬多元買了一輛二手中巴。由于車況問題,3年后換了一輛20多座的小巴。再之后,又換過一次小巴。2005年,村里購買了一輛丹東黃海車。“雖說是當校車用,但畢竟手續不全,一上路交警就查扣,天天跟交警‘打游擊’。”樊貴清說,就因為這,村里下決心要買一輛正規校車。然而,想法與現實總是有些差距。
“普通”與“專用”之間的抉擇
城北村350多戶,1100余口人。村里的孩子不少,小學一至六年級共有56人,初一至初三35人。小學在晉源區太化實驗小學上,初中在太原一電廠中學上,由于路線不同,必須要買兩輛校車。“當時跟廠家一接觸,兩輛校車,一大一小,得60多萬元。這對一個小村子來說,可是個不小的數目。”樊貴清坦言,當時村里是頂著很大壓力買的車,“從今年年初一直到7月份買車,前后半年時間里,村委不知開過多少次會。”
先是村兩委會,之后是黨員會,再之后是村民代表會。“人數最多的一次是30名黨員、27名村民代表,另外還有7名家族代表。”最終達成意向,“為了孩子們的安全,校車一定得買”。但在“買什么樣的車”這個問題上,大家又是爭論不休。
當時村里出現兩種意見:一種是普通客車,另一種是專用校車。是一步到位?還是緩步而行?樊貴清力主買專用校車。村前是城北街,連接新晉祠路、舊晉祠路,南環高速對應的是古城營高速出口、羅城高速出口。兩個路口下來的大車必須經過城北街。“每年都發生交通死亡事故,孩子們上下學,家長們都提心吊膽的。”
“跟交警天天打游擊,東躲西藏,買輛正規校車就都省心了。”樊貴清說,理兒是這么個理兒,但投入卻是實實在在的。
校車與普通客車,價格方面差距較大。記者向業內人士了解到,購買一輛普通大客車約需30萬元,而同類型一輛校車的售價會比普通車多10—20萬元。
“增加的成本主要在安全裝置上,包括坐椅的阻燃要求、安全逃生窗口,而且‘長鼻子’的發動機是外置的,緩解正面碰撞時的沖擊力。”說到“長鼻子”,樊貴清有些興奮,“就連車窗玻璃,都是一推就能推出去的。既不會因為玻璃破碎傷到孩子,又不至于事發時由于孩子年幼、無力打破玻璃逃生。
校車是“賠錢貨”校方養不起
城北村中央有一塊空地,兩旁是舊車庫。樊貴清領著記者來到此處,“這兩個車庫是新建的,專門停放校車。”紅磚油漆門,與舊車庫形成鮮明對比。“連地帶車庫,花費不少吧?”記者探問。“跟‘長鼻子’比起來,這根本不算啥。”樊貴清說,校車是真正的“賠錢貨”,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唯一欣慰的是,孩子們安全了。
那么,校車是怎樣變成“賠錢貨”的呢?
數字也許能說明一切。校車花費,主要包括油料費、車輛保險、孩子保險、GPS審驗費、司機工資、跟車老師工資六大塊。
樊貴清給記者算了如下一筆賬:校車一大一小,大的拉小學生,跑晉源區太化實驗小學;小的拉中學生,跑一電廠中學。必經之路是舊晉祠路,每天每車來回至少要跑6趟,一天的油錢在150元左右,一個月就是4500元。除去寒暑假,每年按10個月計算,光油錢就得4.5萬元。
司機難免有事請假,為了保證孩子們能按時上下學,村里雇了3名司機,每名司機每月1200元工資,一年下來,工資支出3.6萬元。
為了解除后顧之憂,車輛、孩子全上了保險。如出現意外傷害,每個孩子可獲賠20萬元。僅這一項,花費2萬元。
除此之外,每輛車都有GPS全球定位系統,每年審驗費2400元。小學生車上,由村里雇了一個生活老師,每年工資8000元。“不算初期投入的60多萬元,現在沒運行一年,就投入11萬元多了,買得起養不起啊!”而“長鼻子”校車強制報廢年限是20年,也就是說,除去保養、維修等費用,后續還有至少220萬元的投入。
這僅是一個村,如果一個幼兒園按300人計算,需要6輛核載54人的“長鼻子”校車,按城北村校車的花費來計算的話,在校車的使用年限內,學校至少要拿出900萬元來埋單。面對這個數字,單憑一所學校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承擔得起。
校車上戶何時破冰
是不是解決了資金問題,校車上路就會一路通暢?接下來的問題,你可能想象不到。
按照國家規定,“校車”的所有人應該是學校或教育主管部門。城北村校車在車輛上戶過程中就遇到了難題。該村校車所有人是“晉源區金勝鎮城北村村民委員會”,不屬于學;蚪逃鞴懿块T。按照機動車管理辦法,這輛校車是不能在車輛管理部門上戶的。
為此,城北村曾多次與教育部門、交警部門協調。最終,通過一個折中辦法,由城北村向區教育部門申報,然后報批市教育部門,加蓋公章后,再次在車管部門上戶。這樣,前后長達兩個月的拉鋸戰方才結束。
害怕校車出事擔責,也是各學校和其他主管部門的難言之隱。一些學校老師向記者透露,現在一些學校雖有專門的車接送學生,卻不愿到相關部門去登記,他們就怕“出了事擔責任”。
據太原市交管部門不完全統計,全市共有47輛登記在冊的校車,其中44輛校車是由普通客車改裝,屬于“非專用”校車,專用校車僅3輛。
樣本雖屬個例,但卻可窺豹一斑。今后,如有其他單位出資購買校車,又該如何上戶?校車的資金投入又該如何承擔?未來,這些問題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來解決。(記者 郭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