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重慶市教委高調推進學生減負工作,對學生的作業量進行了嚴格的量化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課外作業,三至六年級每天課外作業總量原則上控制在1小時以內,七至九年級1.5小時以內。
“孩子的家庭作業少了,學的知識能鞏固好嗎?期末考試學習會不會不過關?”昨日,重慶晨報記者了解到,因為學校嚴格“控負”作業量減少了,一些家長憂心忡忡。
擔憂:減負后孩子學習不過關
“現在孩子的家庭作業量不多,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完成。”張紅是九龍坡區一位小學六年級家長,看到孩子回家作業時間甚至不如五年級,她心里越來越急,“孩子家庭作業少了,我很擔心學習質量不能保證,萬一沒能過手怎么辦?”
因為有這樣的擔心,張紅給孩子買了額外的語文、數學教輔資料,周末還報了補習班,“學校的作業少,但我們絕不能放松。”
在采訪中,有家長還憂心作業少,不僅可能荒廢學業,而且還給了孩子“不務正業”的空間,“中小學生放學后,作業減少了。孩子們管不住自己怎么辦?”經常加班的徐艷很苦惱,她的孩子剛上初中,學校6點就放學了,而且家庭作業也不太多,“我不能準時回家看管他,他有時就管不住自己,在家偷著上網玩游戲、看電影。”
推薦:布置家庭作業3+2有益
減少家庭作業量會不會真的影響到孩子的學業?怎樣布置中小學家庭作業才科學?
“布置家庭作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老師們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基礎、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學習目標也不一樣。”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李常明認為,布置作業采取彈性分層,讓學生可以選擇。比如布置5道習題,可考慮3個為必做,2個為選做,讓優等生能“吃飽”,后進生也能掌握所學知識。
建議:學會給孩子減負“留白”
對一些家長認為實施“減負”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擔憂,李常明認為,“減負”只是減去學生過重的不必要課業負擔,比如減少教材以外的課程教輔材料、偏離教材的偏題和怪題等,抽出時間讓學生多參加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這對學習有促進作用。
“‘減負’不僅是學校改變,家長也要轉變觀念。”對于目前出現“學校減負、家長加壓”的現象,李常明說,家長要正確理解減負的意義,與學校配合,淡化孩子成績名次,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上,應根據孩子自身的愛好等加以引導,配合老師,學會給孩子減負“留白”,更有利于其成長。
“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減負的關鍵因素之一。”李常明建議,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方案,讓各層次的學生都各得其所。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獨立思考。布置家庭作業采用“3+2”的模式更佳。(記者 黃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