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涇源只有一所高中,
每年外地都要從這里挖走一批好學生和骨干教師,這個“教育低地”陷入惡性循環
層層掐尖逼國貧縣教育自救
自今年春季開始,財政收入僅2500多萬的寧夏涇源縣全面推行困難家庭高中教育免費政策,農村戶籍和城鎮低保家庭孩子免除高中教育學費、課本費、信息教育費、住宿費、取暖費等5項費用,困難家庭學生上縣內高中不收取任何費用。
一個西部國家級貧困縣,從相當有限的財政中拿出這筆資金,專門用于減免困難家庭孩子高中教育費用,其中有何背景和初衷?其效果如何?近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專程趕到涇源了解情況。
不劃分數線,都招不上學生
涇源,位于寧夏南部六盤山區,是一個僅有12萬人口的小縣。全縣只有一所高級中學,在校學生886人。
“30多年前上高中時,高一就有4個班,現在高一還是4~5個班。”對于涇源高中的現狀,從事了29年高中教育的涇源縣高級中學主管教務的副校長郝文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為了使南部山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優質高中資源,近年來,寧夏斥資數億,在銀川市建成了兩所優質高中——六盤山中學和育才中學,主要面向西海固招生。加上原有的銀川一中,銀川每年有三所優質高中在南部山區招錄學生。另外,西海固地區中心城市——固原的一中、回中也在涇源招生。
“一二流的學生都走了。”郝文貴說,當地的初中教育質量不錯,可經過這兩次選拔,成績優秀的高一新生大部分出走了,剩下的成為涇源縣內高中的生源。
涇源高級中學從建校起,中考招生就不設分數線。“不劃分數線,都招不上學生。”郝文貴說,即便這樣,高中在校學生人數還是徘徊不前。
涇源高中教師隊伍同樣堪憂。最近幾年,每年都有6~7名骨干教師被銀川或固原的高中引進。另外,因為報考公務員也會走掉一些年輕教師。
和郝文貴同一屆本科畢業,原來在涇源高中任教的11名教師,現在只剩下3人還在學校,其中兩人擔任學校管理工作,僅有一人仍在教學一線。
在涇源高級中學,教師收入僅有國家撥付的基本工資,沒有任何福利,從教近30年,在當地買不起一套樓房的教師大有人在。“而出去的教師,收入都提高了。”郝文貴坦言。
為了填補骨干教師流失的缺口,涇源從全縣初級中學選拔調任優秀教師進入高中任教。但郝文貴發現,原來的初中教師一時難以適應高中課程,不少人“拿不下來”。
當地教育行政部門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涇源縣教育局副局長于貴喜介紹,涇源今年爭取了21個特崗教師的名額,全部用來補充高中教育。
“我們得從怎樣備課、寫教案起抓培訓。”清一色本科畢業的特崗教師招進來了,可郝文貴還是覺得手下缺少好兵。
除了基本的知識儲備,教書育人更是一門藝術,很多非師范出身的特崗教師一方面缺乏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另外還普遍存在“人在講臺,心在公務員考試”的情況。
“一年適應,三年基本勝任。”憑郝文貴以往的經驗,如果一個新老師潛心鉆研,再加上學校的培訓,不過幾年也可擔當大任。
如今,令這個“教師培訓員”更郁悶的是,自己辛辛苦苦練出的好老師一個個離他而去——有的去了銀川、固原的中學,有的進了政府機關。
高中質量有保證,優質教育資源的流向就會改變
“如果我們的高中質量有保證,優質教育資源的流向就會改變。”于貴喜認為,關鍵是要抓質量,質量上去了,涇源的高中教育就會有吸引力,優秀學生自然會留下來。
為了集中力量辦好高中,2008年,涇源將原來的兩所高中——縣城的3中和鄉下的什子中學合并,組建新的涇源縣高級中學。與此同時,涇源將全縣的優秀教師也進行整合,全力支持高中發展。
“沒好學生,再好的想法也實現不了。”學生基數少,成績好的學生更少,在涇源高中,很多老師都感慨有勁使不上。已從教30年的高一年級語文教研主任李玉倉也越來越感覺到學生習慣養成欠缺,“上課很難弄”。
“先擴規模,再上質量。”郝文貴認為,教學質量在短期內有大幅提高尚屬奢談,先把學生的規模擴大,隨之把教師隊伍配齊整,再在規模中求效益,在一定基數中發掘人才,培養人才,造就一批好學生、好老師,這才是涇源高中教育發展的現實路徑。
“就好比神八發射,雖然直接參與研發的就那么一個團隊,但它的基數是數以千萬計的大學生群體。”郝文貴說。
現實的情況是,銀川、固原的高中質量明顯優于涇源,短期內難以追趕,要把流失的優質生源留在涇源高中,近期內不切實際。
地處六盤山區,山大溝深,水資源分布不均,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當地從事農業的自然條件不足,農民靠天吃飯,收入極其有限。教育部門調研發現,許多家庭困難學生因為交不起高中學費,初中畢業就走向了社會,去外地打工掙錢。
“本土技術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帶來的制約很大。”在涇源縣確定的苗木、草畜等產業發展中,副縣長田文元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培養本地人才的重要性。
“最起碼要把孩子送進學校,不能因為家庭困難而讀不起高中,這個錢我們舍得花。”田文元說,困難家庭孩子上學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縣上對這個事情很重視”。
一個亟待關心幫助,也可以爭取招入縣內高中的群體——困難家庭生源進入了涇源決策層的視線。
涇源把解決困難家庭學生上高中問題列為“2011年為民承諾辦理10件大事”之一。今年年初,困難家庭學生高中免費的政策及時出臺,涇源高中886名學生中有781人得到各項減免。
政策實施以來,涇源高中高一新生入學人數有明顯增加,達到421人,是2010年新生人數的近一倍,還有百余名在外就讀的困難學生回到了涇源高中。
“這一屆比前幾屆好多了,基礎好一點的在班里占了一大部分,學風也比以前好。”年輕的高一(1)班班主任武雷雷告訴記者。
郝文貴一直關注著涇源高中教師隊伍的發展動態,他想著找機會向田縣長建議,由縣上給年輕教師修建住房。郝文貴還不知道,128套鄉鎮學校教師周轉房正在建設當中,建成后將供農村教師免費居住。
不僅僅是涇源的事
涇源教育的核心問題在于優質資源缺乏,而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還是在于基本的待遇缺乏保障——教師僅有基本工資,收入微薄,難以安心教書;學生無法接受優質教育,升學發展缺乏保障,難以安心讀書。
在涇源高中,初中升高中不設分數線都招不上學生,更談不上計劃外招生帶來的額外收入;高中教育又沒有國家撥款,經費短缺成為最大制約因素。在此困境中,高中教師代課沒有代課費,有些科目教師緊缺,超量代課每節課只有2.5元的補助;值班干部從早晨6點40的早操開始工作,到晚上9點半下晚自習,僅僅能得到5元的值班補助;每逢節假日,涇源高中沒有任何福利。前些年教師節還能領上10斤清油,現如今,這都沒有保障。
在涇源,教師的平均工資就2000多元,而當地的房價在2600元左右,如果買一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需要一個老師不吃不喝攢10年左右。而當地教師隊伍中有一大批是單職工家庭,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僅靠一個人微薄的工資勉強維持全家生計。對他們來說,要在當地買一套樓房,的確可望而不可及。
就在百里之外的固原,高中教師除了有每堂課10元的代課費,超量代課補助也有20多元,完成基本工作量的福利再加另外的各項補貼,收入至少比涇源高出數千元。另外,優秀教師還在住房、子女就學、家屬就業等方面有所傾斜。與固原相比,銀川的情況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兩相比較,優秀教師選擇出走也屬人之常情。
優質學生被銀川、固原吸收,高中教育規模萎縮,教師待遇不能保證,優秀教師外流,教學質量受影響。如此這般,在高中教育資源的“圈地運動”中,涇源毫無招架之力,陷入了惡性循環。
怎樣才能走出高中教育的低地,涇源從相當有限的財政中拿出了一筆錢,專門支持高中教育發展,這固然能產生一定的成效,但從長遠來看,只要外界高中教育的優勢依然明顯,對縣域優質教育資源的強大吸引力依然存在,涇源高中教育難言徹底翻身。而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恐怕還需要從制度安排入手,在城市和縣城之間重新規劃和合理布局高中教育優質資源。(記者 馬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