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爸”說起教子心得繪聲繪色。CFP供圖
“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狼爸”將傳統的中式家庭教育視為黃金標準,并推向極致。
“狼爸”迅速躥紅,他撰寫的《所以,北大兄妹》一書緊急加印,目前總印數已達12萬冊。
上周,美國《世界日報》刊發報道,針對走紅的“狼爸”提醒華裔僑民:美國對家庭暴力執法嚴格。根據美國法律,對未滿18歲孩子動手將以虐待兒童被判處輕罪,受到少于1500美元罰款和一年以下牢獄;若父母毆打超過18歲孩子,則可能以家庭暴力罪被起訴,情況嚴重者將以重罪起訴,并判三年牢獄。
辯解
“我只是堅守老祖宗的規制”
今年47歲的蕭百佑,畢業于暨南大學國際金融專業,本科學歷,與妻子黃天淑育有1子3女。長子蕭堯出生于1989年,與長女蕭君都生于香港,老三蕭簫、老四蕭冰出生在美國。3個年長的孩子現在全部考上了北大,最小的蕭冰正在讀高三,學習古箏的她,目標是中央音樂學院。蕭百佑說,“在我的家里,孩子最大的成功就是考北大。”
蕭百佑認為,我們的老祖宗對教育早有規制。他只是堅守所能堅守的那些規矩。就其核心而言,就是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多子女家庭,父母必須認定一條,用最傳統的、最堅決的管教方式來管教孩子。因此,蕭百佑倡導的是“孩子們是民,家長是主”。只要他提出的要求,孩子們必須無條件服從、遵守。
蕭氏家教嚴厲,體現在很多方面。孩子從幼兒時期,就要學《三字經》、《聲律啟蒙》、《琵琶行》。他們不能在臥室開空調,不能隨便開冰箱,不能亂用零花錢等。此外,孩子們大學之前不能交朋友,如果去同學家做客,必須先寫一份申請書。內容包括該同學的成績、在班級的職務、家長的姓名和電話、要去多久、為什么去等。申請書必須班主任簽字后才送父母審批。
今年6月,蕭百佑寫作了《所以,北大兄妹》一書,圖書策劃人給其包裝以“狼爸”稱號,并將這本書定位為“備受爭議的教子經”。電影導演高希希應邀給《所以,北大兄妹》一書作序,他說,蕭百佑的家庭教育,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典范,也是正在消失的中國傳統家教的一種回歸。
今年7月,這本書在圖書市場波瀾不驚,沒什么大的反響。
“打法”
標準上百條還是“連帶制”
蕭百佑總結了100多條細致的標準,孩子犯不同的錯打多少下,都按照量化的標準來懲罰。每個錯誤最多打10下,數錯并罰。蕭氏“打法”分成七條:一、12歲以后不再打,因為性格、習慣已定型;二、只用藤條或雞毛撣,傷皮肉不傷筋骨;三、只打手和小腿,身體其他部位不打;四、打前先訓話,講明錯誤之處再打;五、一個孩子犯錯,其他孩子必須站在一旁聽從教誨,看著兄弟姐妹挨打;六、打之前告訴孩子這次要打幾下,讓孩子自己數,不多打不少打,數錯一下罰十下;七、孩子必須主動伸手挨打,不能縮手躲避,不能喊疼,縮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此外,“打法”還是“連帶制”的。老大犯錯,只有老大挨打;老二犯錯,老大和老二都挨打,依此類推。“狼爸”的理由是,小的犯錯大的沒管好就是犯錯。
對立
電視辯論太激烈錄制中斷
11月14日,蕭百佑做客江蘇教育電視臺《現在開講》欄目,參與了一場主題為“‘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靠譜嗎”的辯論。而這句話,正是“狼爸”的“名言”。
與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朱強、南京一中特級教師黃侃等嘉賓對談,因爭論太過激烈,節目錄制被數次中斷。
節目現場,大多數觀眾都不贊成他打孩子的做法。偶爾有觀眾舉牌贊同,“狼爸”還微笑示意。
“我打過一次孩子,但是非常內疚,孩子來到世界,承載著上天的祝福,他不能成為大人發泄情緒的對象!”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朱強亮出觀點。
“打要有尺度、分寸,讓他知道為什么會被打。”蕭百佑針鋒相對。朱強毫不示弱,“對親生兒女要打出痕跡來,三五天才能消掉。這就像南霸天對瓊花,黃世仁對喜兒!”緊接著,朱強再次說出自己的觀點,“對孩子的尊重是沒有差別沒有國界的,是人就要尊重!”
而“狼爸”顯然被逼到了墻角,“在中國打他就是尊重!家長親自打就是尊重!科學的打就是尊重!”這句話讓現場觀眾愕然。
隨后,“狼爸”也發怒了,直敲雞毛撣。他和朱強大聲爭吵,節目主持人不得不宣布,暫停錄制。
節目接近尾聲時,再次出現了激烈的一幕。朱強打出題板:向一切摧殘祖國花朵的行為說不!隨后,朱強又將“狼爸”的家庭教育方式歸結為“奴性的早教”。這徹底激怒了“狼爸”,他狠狠地摔了摔雞毛撣,罵了一句粗話,臉氣得通紅。
“不能再錄了,帶子都不夠了!”主持人無奈地用停錄的方式制止了“戰爭”。
走紅
網搜“狼爸”高達860萬條
隨后,有人將這一視頻傳到網上,“狼爸”也迅速走紅。
截止到27日,某網絡搜索,“狼爸”詞條文章高達860萬條。盡管“狼爸”的三個孩子進入了北大,但大多數是質疑聲。有人說,“狼爸”的三個子女并非通過內地高考,因此進北大存在水分。也有人說,要是“狼爸”的招數管用,我們寧愿“一天三頓打”。甚至有人開玩笑:中國足球隊需要“狼爸”,才能打進世界杯。
不可回避,“虎媽”與“狼爸”的走紅,都在撥動社會的神經:傳統的中式家庭教育,究竟是不是育子的靈丹妙藥?
交鋒
教育成功樣本理應多元化
華中師范大學 楊朝清
“中國狼爸”是個小概率事件。
“狼爸”無疑是一個成功的教育樣本,但因有悖常規的教育方式存在著巨大爭議。“狼爸”以暴力手段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讓孩子缺乏獨立思考的空間。不允許隨意看電視、喝可樂,不能開空調,孩子們被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缺乏與他人的交往和互動,嚴苛的控制讓他們失去了一個快樂的童年。傳統的“棍棒”教育方法,背離了現代社會的人本理念,口水和爭議也就接踵而至。
我們更希望的是,“狼爸”事件應當止于炒作,而是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教育樣本:自立自主型、溫情互動型、中西合璧型……
變相體罰難道不是體罰?
江西廣昌縣 吳小毛
體罰是一種不科學的教育方式,這是社會普遍共識,法律條文中對體罰明令禁止。
“狼爸”以學習成績評判孩子是否遭打的做法,肯定不當,因為畢竟還有很多比孩子的成績更重要。
但無論在家庭教育抑或學校教育中都能看到體罰的魅影。如今出現一系列的變相“體罰”難道不是體罰么?綠領巾、紅校服、測智商、受凍教育等等,學校與老師這些變相傷害孩子尊嚴與人格的教育方式,侵犯孩子正當權益的體罰,相比直接的“狼爸”的肉體懲罰,其惡劣性質更值得我們鄙斥與追究。
歸根到底還是教育體制的問題,不剔除應試教育模式,不擺脫唯分是舉的觀念,不改變沖刺高考獨木橋的現狀,就避免不了教育當中的體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