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里一些父母擔心孩子營養過剩的時候,在大連北部山區,像鄭鑫宇這樣仍在為一頓熱氣騰騰的午餐發愁的貧困學生,為數不少。
這些貧困生的午餐現狀如何?都吃些什么?用兩天時間,記者走訪了北部山區的四所學校,發現沒有一所學校配備標準化食堂,其中3所學校甚至根本沒有食堂,小學生只能自帶飯菜上學。而大部分學生帶的是白菜、土豆絲、蘿卜絲等應季菜,有些貧困孩子帶的午餐更為簡單:米飯拌辣醬、饅頭夾咸菜……
現狀
午餐費交了這周沒下周
24日上午,記者來到莊河市光明山鎮平山小學。平山小學的徐校長告訴記者,全校共有210名學生,中午自愿在校吃飯的有160人。午餐的伙食標準是4元錢,每周結算一次,用餐不限量。
午餐費,孩子們都能交得起嗎?面對記者的提問,徐校長搖搖頭說:“不能。之所以按周結算,就是考慮到一些貧困家庭一下拿不出這么多錢。”徐校長說,雖然一周伙食費只需16元錢,但仍有一些貧困生交了這個星期,下個星期就交不上了,“學校里像這樣的學生至少有20名。 ”
這些交不起餐費的學生,又是怎樣解決午餐的呢?徐校長說,“有的中午跑回家吃口飯,有的花一元錢買個面包吃。 ”
當天10時35分,記者跟隨徐校長來到學校食堂,中午吃的是海帶土豆和燉豆腐。孩子們大口大口地吃著,很香。
四年級學生姜美伊也在學校食堂吃飯。徐校長告訴記者說,“這個孩子就屬于交了這周沒了下周的。她家兩個孩子都在這個學校上學,父母務農,每年收入幾千塊錢。”記者問小美伊,中午在學校吃得飽不飽?有些內向的她笑呵呵地點點頭。“是不是每天中午都在學校吃飯? ”她低下腦袋使勁搖搖頭。
焦點
貧困生都吃了些什么?
為了關注更多孩子的午餐問題,25日,記者又驅車陸續探訪了莊河市三所村小,分別是光明山鎮喬屯小學、步云山鎮崔店小學、志強小學。這些孩子午餐又吃了什么呢?
在喬屯小學,學校里沒有食堂,學生們大都是自己帶飯,為了吃上熱乎飯,學生們集中到校門口的一家小賣部熱飯,每人每月要交9元錢的熱飯費。正趕上吃飯時間,記者看到,學生們從大鍋里取出自己的飯盒,然后有的趴在小賣部的炕沿上,有的蹲在地上,有的帶到教室吃。打開飯盒,大多是白菜和米飯,偶爾才能看到個別飯盒里有幾片肉。
步云山鎮崔店小學,全校只有56名學生,帶飯的有40多人。當天,記者隨機查看了幾個學生的飯盒,有的學生竟是米飯拌辣醬。
采訪中,記者遇到64歲的張女士給自己正讀三年級的外孫楊日送飯。打開飯盒,里面只有兩個豆包。張女士說,他們一家六口人,年收入僅有六七千元,楊日的父親在外打工,楊日的母親身體不好,常年吃藥。為了讓孩子中午吃上熱乎飯,她要騎車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
延伸
老師抽空給孩子熱飯
面對一些貧困生吃午餐難,“老師們疼在心里,但確實有心無力。”步云山鎮崔店小學的羅校長告訴記者,“因為沒有像樣的食堂,也沒有專門做飯的師傅,幾個老師輪流抽空給孩子們熱飯,要是趕上老師都有課,孩子們就只能把飯盒放在爐子邊熱一熱。讓孩子們午餐吃上肉,更是一件難事了。很多農民家庭,都是趕集市的時候,才去買點肉。 ”
喬屯小學校長郭銳說:“目前學校里大部分是農村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在外打工,平時都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一些家庭的年收入不足萬元,很多家長為孩子的午飯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