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山東)應屆畢業生閆方全參加了安徽省公務員錄用考試,以總成績第一進入宿州市一縣級檢察院科員職位的體檢環節,卻因體檢中白細胞計數兩次低于參考范圍,不幸被刷掉。而讓小閆疑惑的是,相隔多天之后的檢查中,他卻多次被醫生告知身體沒問題。
在很多臨床醫生看來,僅憑借白細胞計數不達標,不能判定檢查者有血液疾病。而從公務員錄用的公正性和成本考慮,被淘汰的考生只能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經過>> 兩次體檢,白細胞計數都不達標
今年4月,山東政法學院法學專業的學生閆方全參加了安徽省公務員省考,以筆、面試總成績第一的成績進入了宿州市一縣級檢察院科員職位的體檢環節。
7月13日上午,小閆接到安徽宿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得知之前他在安徽宿州市立醫院健康體檢中心進行的兩次體檢被認定為不合格,他被淘汰了。
對方告訴小閆,他的兩次血常規檢測,第一次白細胞計數為3.1×10^9/L,第二次為3.3×10^9/L。相隔8天的這兩次體檢,小閆的外周血白細胞計數都達不到《公務員錄用體檢操作手冊(試行)<體檢項目及操作規程>》中的參考值最低限4.0×10^9/L。
記者致電安徽宿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一位姓胡的工作人員接了電話,提起閆方全的名字,胡先生稱有印象,當時正是他通知小閆白細胞計數不達標。“當時不合格的還有幾人,我是逐一電話通知的。”胡先生說,當地錄用公務員全程由紀委監督,有合理的反映渠道,當事人認為程序有問題可直接反映。
事后>> 回家檢查多次,數值趨于正常
而讓閆方全至今耿耿于懷的是,接到體檢不合格通知后,自己在家鄉聊城市一家三級綜合性醫院和省城一家市屬三級甲等醫院進行了血常規檢查。兩次檢查中,從醫生那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必擔心,身體沒啥問題。”
小閆告訴記者,接到電話第二天,也就是7月14日,他到老家聊城一家三級綜合性醫院進行血常規檢查。結果顯示白細胞計數為3.76×10^9/L,仍達不到正常范圍。不過,醫生告訴小閆不必擔心,因為其他各項檢查指標良好。可能是因為奔波勞累或者其他因素所致。
8月3日,在濟南市中心醫院,小閆又做了一次血常規檢查,結果顯示白細胞計數為4.2×10^9/L,達到了正常范圍。醫生告訴小閆,他造血功能強大,不可能有病,更沒有必要做骨髓穿刺等進一步檢查。
11月28日上午,記者跟隨小閆來到濟南市中心醫院再次進行血常規檢查。檢查結果顯示白細胞計數為6.5×10^9/L,符合參考范圍。
延伸>> 緊扣標準也是節約成本的無奈之舉
像小閆這樣,相隔8天的兩次體檢白細胞計數都不達標,且數值并非十分接近參考范圍,可判定為白細胞減少癥。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陳學良認為,要判斷白細胞減少癥的誘因是否是“真正的病”,不是相隔8天的兩次血常規檢查能做到的。需要骨髓穿刺或者血液系統的其他檢查,甚至需要十幾天乃至一個月的動態觀察。可是無論是深入檢查還是動態觀察,對于公務員錄用體檢來說,在資金、時間方面的成本都太高了。所以權衡公平性和成本,血常規檢查就成了最優的選擇。
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血液科醫生告訴記者,如果白細胞計數不符合參考范圍,嚴格來說,醫生說“不必擔心”是不嚴謹的。
不過,正常的就醫診斷無法替代公務員錄用體檢標準。這名醫生表示,否則會給錄用創造極大的灰色空間,不利于錄用公平的維護。
截至發稿前,記者未能聯系到國家公務員局相關工作人員。記者致電自稱“受衛生部委托組織有關專家編寫《公務員體檢操作手冊》,并且全程參與了標準論證”的北京市體檢中心,對方稱不是政策出臺部門,只是協助制定,不接受采訪。(見習記者 張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