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個別現象
專業越熱門“超期博士”越多
從西南交大研究生院公布的數據看,經濟管理學院、土木工程學院、交通運輸與物流學院、電氣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是該校“超期博士”最多的學院。 2006年及以前入學的未畢業博士生分別有214人、182人、127人、102人及86人。其中,土木工程學院和機械工程學院各有1名博士入讀21年未畢業。
據了解,近年來,該校每年博士生招生人數都控制在280~300人左右。上述五個學院都擁有學校王牌博士點,也是博士生招生人數最多、報名最火爆的院系。以土木工程學院為例,該院每年招收博士生40余人,但報名的有上百人。“正因為這些專業火爆,吸引的各種在職人員就越多,超期博士也越多。另外,由于博士生基數更大,畢業時競爭也更大,要在專業上有所建樹反而更難,畢業也更難。”西南交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說。
這樣的現象在其他高校同樣存在。據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蔡尚偉介紹,每年該校熱門的傳播學方向的博士生錄取率都超過10:1。為控制“超期博士”,該校在今年博士生入學時就表明:“超6年未能畢業將取消學籍”。
一個學院現狀
每年約有2/3是在職讀博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張小元表示,近年來各高校都加強了對博士生出口的管理,四川大學近幾年也加大了對博碩士畢業答辯的考核力度,每個博士生的畢業論文需刪除學生名字、導師名字,再分別送往臨時抽簽決定的5位校外專家的手上,讓專家進行“盲評”。若5位專家中有一位對論文提出質疑,該畢業論文就無緣答辯。“這個要求很高了,很多學生因此就卡在了畢業上”。
據介紹,在博士招生時,高校未對學生在職和非在職進行限定,只要學生考入后就擁有學習資格。但事實上,四川大學文新學院每年招收的博士生中,大約有2/3的人都是在職的,主要來源于高校或機關企事業單位,前者是因為高校對教師學歷有要求,后者則是來“鍍金”的。“而所有博士中,滿3年能夠畢業的不足1/3,大多數都要5~6年時間才能畢業”。
一個艱辛個案
“被迫”讀博又被工作家庭“綁架”
“超期博士”背后有何苦衷?昨日,供職于某研究所的方黎(化名)向成都商報記者道出了自己“夭折”的讀博之路。在她看來,讀博是“形勢所迫”,而“在職博士”這條路,“其實非常艱辛”。
2004年,25歲的方黎考上了川內某部屬高校中文方面的博士。緊接著,方黎有了孩子,職務也升到科級,可繁瑣的工作及正在長大的女兒都成了她的牽絆。
“丈夫經常出差,周一到周五開各種會,完成各種報表、材料,周六、周日則是親子日。”方黎真正能花在學業上的時間只能靠擠,“有時晚上女兒睡覺了看下書,或周末女兒去了外婆家,也有點時間”。
方黎說,她所在的單位,做行政也需要學歷,“從未來晉升的角度看,沒有學歷這塊磚是走不遠的”。但在工作和家庭的“綁架”下,“兩三年嗖地就過完了”。到第五年,方黎仍未能完成論文開題。導師當時給她下了最后通牒,方黎才感覺到了空前的壓力。“那個時候整夜睡不著覺,一想著除了畢業論文,要拿學位還要在SCI核心期刊上發幾篇論文,頭都大了。”方黎說。
但最終,緊趕慢趕的論文,還是沒能達到答辯要求。2010年,方黎因超期被取消學籍。6年多的博士學習、2萬多元的學費,就此打了水漂。
觀點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高校應完善培養體制建立博士生淘汰體系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超期博士”現象是近10年才開始多起來的。一方面,就業競爭加劇,用人單位對學歷的要求不斷提高,現在很多高校即使招行政人員也要求是博士;另一方面,“鍍金”心態越來越濃厚,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個“博士”便顯得更加體面。
而高校也樂于招收在職博士,“看重的正是對方的學術資源、官場資源、課題資源、人脈資源。”但客觀來說,大批在讀博士并未把精力放在學術上,造成博士整體培養質量下降。
熊丙奇認為,“超期博士”現象不應把原因簡單歸結為高校招收“在職博士”過多。“人人都應擁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關鍵是在學習過程中,高校是否有完善的培養體制保證學生在規定時限內完成學業,完不成就應被淘汰。如果高校建立起這種體系,不能完成的人自然會減少報考。”熊丙奇說,西南交大等高校清理“超期博士”傳遞出一個信號,即高校正在規范博士生管理。但他同時表示,作為配套,還期待高校在博士生培養方面做出更多探索。(成都商報 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