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這首被改編過的歌,許多孩子都會唱。據調查,八成以上的家長希望子女是班級的前十五名。不少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充滿焦慮,又將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結果導致惡性循環,使雙方更加疲憊——
今年以來,各種教育名詞層出不窮,教育怪象光怪陸離。“虎媽”唱罷,“狼爸”登場;“綠領巾”剛摘下,“紅校服”又穿上;幾個9齡童相約自殺,兩個六年級女孩教室服毒。初冬的北京,北京市少年宮食堂,同是參加興趣班的兩位媽媽竟然為占座,當著孩子的面,大打出手……
令人震驚的同時,這些現象也發人深思:孩子、家長、學校、社會,不是某一環節出了問題,而是教育心態集體失衡。
“成功樣本”迷失教育真諦
進入12月,在北京某重點小學上五年級的馬文濤超級忙碌,除了常規的奧數班、英語班、作文補習班,外加一個樂器班。“更緊張的是,還要趕場參加沒完沒了的比賽,這個月就有5個。爸爸說了,只有拿到證書,才能進好的初中。”
女兒才上二年級的劉女士也不輕松。“我女兒身體不好,本來想讓她多參加體育鍛煉,練練舞蹈什么的就行了。可沒辦法,女兒班里的考證風熱火朝天,家長間還相互攀比,不得不讓她也加入。”
來自中國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八成以上的家長希望子女是班級的前十五名,一半以上的家長希望孩子能成為博士。
從《哈佛女孩劉亦婷》到《虎媽戰歌》再到《所以,北大兄妹》,從勝過老師的好媽媽,到今天的“虎媽”、“狼爸”、“羊爸”,各種教育樣本輪番轟炸,他們之所以引起關注,有市場,受膜拜,皆因貼著“成功”的標簽。
“虎媽”蔡美兒為兩個女兒制定十大戒律,自稱“采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而兩個女兒保持著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紀錄。
“狼爸”的四個孩子中的三個被北京大學錄取。蕭百佑的教育口號是“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會遭到嚴厲的體罰。
令人驚訝的是,在記者采訪過的家長中,認為這些父母的教育方法“對孩子好,有道理”的竟占了多數。
考了高分,上了北大,就是成功嗎?
有專家認為,這些“成功樣本”使教育迷失了本應帶給人真正意義上的幸福感的真諦。教育是培養人的,應當讓孩子們感受到當下教育的快樂,而不是工作之后掙大錢才快樂。孩子們感覺到今天的學校生活最苦、最累,因為他們所學的東西與生活有很大的距離,都是和自身體驗沒有直接關系的東西,這是我國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認為,影響人終生發展的因素中,分數并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點點滴滴的影響,將會對人格的健全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過多關心孩子的學習,甚少關注他的品德,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
真有所謂的“起跑線”嗎
現在的孩子都會唱改編過的一首歌:“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
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背唐詩、練習珠心算,上學后的周末奔走于各種輔導班興趣班,能不累嗎?
這樣的累,與一個命題難脫干系——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句曾是商業培訓機構的廣告語,讓家長陷入無限的矛盾和糾結中。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王定華對媒體表示,因“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選擇所謂好的小學初中,并不符合科學邏輯,不值得宣傳和推廣。他說,這句話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忽悠。王定華稱,人生猶如長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影響一生發展。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也不認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這句話是誰喊得最要緊?是辦學的人,因為背后都有利益支持的,都和利益相關。”他認為,要看到小學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關鍵的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他的興趣習慣和學習方法,要呼喚教育理性,而家長理性非常重要。
在北京市某重點中學任教的杜老師,同時也是一位母親。針對“起跑線”,她認為:有條件應該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也可以適當參加一些興趣班。不必讓孩子“起跑”得太早,家長應該摒棄注重小孩學前教育的觀點,太過注重學前教育只會適得其反。作為家長,她也希望給女兒選擇好的教育機構。畢竟一個好學校往往包含了更強的師資力量,更好的教學設施、教學環境與學習氛圍。
據了解,目前從學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幾乎都是為分數準備的,每參加一項運動、學一門樂器也都是為了升學的需要,孩子自然很難享受到運動的快感、音樂的優美。
北京市光明小學的校訓是“我能行”,旨在培養在人生路上走得遠的光明人。該校校長廖文勝認為,從根本上說,教育應該讓孩子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即使考不上大學,上不了名校,也會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每個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長道路,讓他喜歡一樣東西,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質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樂,這很重要。
“慢成長”回歸平和
近日,在北京市某小學的班級論壇上,一位一年級家長的一篇《孩子,你慢慢來》的文章,引起了諸多家長的共鳴。文中寫道“孩子,你別急,慢慢來。也許你不是最棒的,只要你是快樂的,就夠了。”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認為,一味以升學考試為導向的應試教育主要考查的是智力素質,甚至把智力考查等同于知識考查。在這種壓力下,大部分學校只關注升學率、考試分數與名次,嚴重忽視對孩子道德品質與堅強意志的培育,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與情感、美感、人性等方面的真實需求,這對于教育來說是最致命的!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鄭方賢表示,教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1000個孩子有1000種教育的方法。
他認為,“虎媽”們的成功,是建立在許多不成功個案的基礎上的。人們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看不到按照同樣方式培養的并不成功的孩子,至少是世俗的眼光中不成功的孩子。因此,所謂“虎媽”之類的教子方法,并不具備指導和推廣意義。教育是最個體化的內容,只有根據孩子特點實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適的教育。
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家長本身就承擔許多壓力,如果將焦慮傳遞給孩子,只會惡性循環使雙方更加疲憊。業內人士告誡家長,應當持有平常心,改變攀比、從眾心態。這是家長必須從自己做起的,別人無法替代,要戰勝這種“心魔”,家長要有底氣,有定力。對孩子有一個平常心,等待他慢慢成長;視孩子為一個普通人,不期望他一定要出人頭地。
不過,在記者采訪中,不少家長發出同樣的質疑:不望子成龍,談何容易?
“教育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這是素質教育重要的價值。”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司長鄭富芝說,“通過素質教育,教育將更好地回歸其本質,讓每個孩子的心中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