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貓捕鼠,犬守門,人無職業,不如貓犬”。 這是民國十一年,即1922年一本線裝小學課本上的第一篇課文,并配有貓捉老鼠、小狗看門的生動插圖,應該是供一年級學生使用的吧。一十八個字,道出了生命的莊重。
有人這樣評論道:民國年間,兵荒馬亂,人心卻淡定。老課本的編著是民間的,無關君王軍閥權貴,透著民眾皮膚上的冷暖,不呼口號,不居高臨下,不繁文縟節。仁、義、禮、智、信,情趣,家國之源、江山之遠、永恒之義,多在平白明凈的故事之中。
和民國課本被大加褒獎相反,目前我國中小學的教材編寫,卻屢遭批評。近日,《收獲》雜志編審,作家葉開揮舞著“對抗語文”的旗幟,矛頭指向當前的語文教材編寫體系。一些高校學者,小學老師,兒童文學作家也加入到這一行列。
課本或離傳統文化越來越遠
因為對現行的語文教材不滿意,作家葉開寫了一本:《對抗語文》,稱要讓孩子讀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葉開認為,過度強調道德教化作用,讓課本離傳統文化越來越遠。
葉開:我不反對有一些道德倫理的基本的東西,比方說真、善、美。但是你把它理解成更為狹隘的一些東西,這樣,對中國文化來講,不僅沒有傳承,還是一種破壞。
德育功能在編寫者筆下被放大
課本的德育功能在一些教材編寫者的筆下被放大。例如:巴金在《鳥的天堂》寫道:清晨陽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樹梢上,“一切都顯得非常明亮”,在教材中,被改成“一切都顯得更加光明了”,“明亮”一詞被“光明”替代。而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把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在一些教材中,這樣的細節被直接刪掉。
葉開:朱自清作為一個前輩,他的寫作非常嚴謹,在文學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但是這些語文編寫者碰到這種問題,就把一些東西刪了,我覺得這很可笑。
在教材中,除了有作品被修改細節,還有作品干脆被大段刪減。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朱自強指出:安徒生的作品《丑小鴨》,原文六千多字,在某一版本的教材中,只剩下幾百字。
朱自強:我覺得這種做法非常不合適。他把職業婆娑的大樹變成了光禿禿的枝干,文學的信息就都流失掉了。
朱自強認為,小學課本應該選擇原汁原味的作品,而目前課本里的文章篇幅過于短小輕薄,并不能發掘孩子的閱讀能力。
朱自強:短小的教材不是說沒有好作品,但是有一定篇幅的作品,語文學習的信息量,價值就會體現。
課文情節涉嫌胡編亂造
除了隨意刪改,找不到署名,在浙江語文教師郭初陽的眼中,一些課文的情節甚至是胡編亂造。
郭初陽:我主要是在分析孔子拜師那篇課文的時候,發現那篇課文最糟糕的是它根本就完全扭曲歷史,給人一種錯誤的印象,好像就是孔子去拜老子為師。這個事件對中國歷史稍有理解的人就會知道這是個非常虛假的東西。
“別讓小孩的第一次撒謊是從作文開始”,江蘇省一位有超過20年語文教學經驗的老師告訴記者:更可拍的是,孩子長期處于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對語言的感覺已經鈍化。
江蘇教師:學生本身對語言的感覺已經弱化,模式化,套話化。學生學習這樣的課文的時候,這種套話張口就來,我們要學習什么什么,我不要向誰誰誰學習,不用老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