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說,好奇,是人的天性,更是青少年時代必不可少的性格“符號”。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好奇心”卻成了教育的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在最近,教育部公布了幼兒園、小學及中學教師三大教師專業標準征求意見稿。在意見稿中,特意將“培養學生好奇心”寫入了三個階段的教師標準。
“好奇心為什么會缺失?”“好奇心敵得過分數至上嗎?”這樣的議論和質疑也隨之而起。
孩子興趣被榨干
寒假即將來臨,各類寒假補習班報名又火熱起來。但記者卻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這廂各類競賽培訓火爆,那廂卻有不少老師感慨,“年級越高的學生,想象力和對科學的興趣越來越少。”
曾有這么一道測驗題——“○”到底是什么?結果,大多數中學生說是“零”或英文字母“O”;一部分小學生的回答是“面包圈”、“眼鏡片”;而幼兒園孩子的答案則天馬行空,有說“肚臍眼”,有說“眼淚”,也有說“手表”等。
孩子的創意是否隨著年齡遞增而衰減?靜安區第二中心小學的科技老師嚴曉燕說,有時候,學業負擔可能是“壓榨”孩子想象力的一大原因。“在幼兒園、小學里,孩子們有更多的課余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但隨著年級的升高,面對升學的壓力,學習不得不變得功利。”
“被愛好”惹出苦惱
鋼琴、奧數、英語……有多少興趣真正屬于孩子?雖然,現在的孩子被家長們打造成了“全能選手”,但許多孩子的興趣愛好都不是出于自身的喜好,而是由家長指定,呈現“被愛好”局面。教育專家說,許多家長送孩子去興趣班,多少都帶有一些功利和跟風的色彩。
一位小學老師透露,從幼兒園到小學高年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創意和興趣上,會有一個突然的轉變。“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家長會鼓勵和重視培養孩子的想象力,但隨著升入高年級,尤其是五年級,許多孩子喜歡的、但和升學掛不上鉤的愛好就得‘靠邊站’,而奧數、鋼琴、英語這些對升學有幫助的證書就會成為重點。功利化的培訓,怎么能開發孩子的創意?”
搭建成長新平臺
“哪怕是高三的學生,也不缺少創意和對科學的興趣。其實,孩子一旦對科學有了興趣是擋也擋不住的。有了興趣,他們自然愿意去思考,才會有創新,而不是被課本知識的條條框框所限定。只是,他們需要有好老師去引導,有平臺去發揮。”延安中學的校長郭雄呼吁,學校和社會都要給孩子創造一個發揮想象的平臺,而不是以分數衡量學生品質;家長也要少一些功利心,鼓勵孩子適時參加一些對升學看似無“幫助”的探究活動。 (記者 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