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袋銷售成了五常大米協會獲利的手段。
“五常大米”產自黑龍江省五常市。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形成了五常大米特有的品質。用這種米蒸出的米飯,食味清淡略甜,食之綿軟爽口,開鍋后飯味沁人,飯粒表面油光艷麗,食之略粘,剩飯不回生。特有的品質造就了五常大米的輝煌,萬千寵愛集于一身。2001年,五常大米協會從國家工商總局領取了《商標注冊證》;2003年又獲得了國家質檢總局“五常大米中國原產地域保護產品”認證;2004年“五常大米”成為中國名牌,為全國僅有的7個名牌大米之一。
五常市的稻農們也嘗到了品牌帶來的實惠。五常大米如今已進入北京、上海、天津、大連等 30 多個大中城市的超市和批發市場,并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俄羅斯、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品牌效應,五常大米每斤高出同類產品 0.2 元,最高銷售價達到每斤 10 元。2006年五常市銷出大米5億公斤,當地稻農純增收1億元。
然而,一年到頭辛苦耕種的稻農們怎么也想不到,他們手中的金字招牌正在被人賤賣,五常大米面臨信譽危機。
知情者曝出驚人內幕
家住黑龍江省大慶市東風新村的李大爺是五常大米的老用戶。除夕夜前一天,李大爺又像往常一樣買了一袋五常大米回家。可當他打開包裝后立即發現,這袋大米里面有很多稻殼和其他雜質,米的顏色、質地也跟以往買的不一樣,蒸出的米飯吃起來口感也不好。李大爺由此懷疑,他買的五常大米是冒牌貨。
記者接到李大爺反映的情況后,迅即對大慶市最大的糧油批發市場——薩爾圖糧油批發市場進行了調查走訪。
該市場共有幾百家商戶從事糧油批發交易。在這里記者看到,他們出售的五常大米,有5公斤、10公斤和25公斤等大小不同的包裝,雖包裝袋顏色不一,但均有五常大米的綠色標識。
在一家名為“百盛”的糧油商店里,記者與店老板攀談起來。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現在市場上出售的五常大米多數是假冒產品。而那些所謂的五常大米,其包裝袋是在五常市某處買回來的,包裝袋里絕大部分裝的是從肇源縣收購來的散米,其中甚至有多年的陳米。讓人震驚的是,五常大米包裝袋的出售方就是五常市“五常大米協會”,而且購買時并不需要任何手續,只要付錢就能拿包裝袋。雖然包裝袋價格較高,但沖著“五常大米”的響亮名號,包裝袋銷售生意非常火暴。這位老板稱他已通知親戚和朋友們,讓他們不要再買“五常大米”,因為市場上的五常大米已經“變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