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雞蛋”、“野山雞蛋”、“山烏雞蛋”……到如今的蛋類市場走一圈,光這些花哨的“山雞蛋”名稱就繞得人眼暈。盡管價格昂貴,可憑借“天然”、“散養”、“高科技”、“富硒”等字眼,“山雞蛋”們還是讓不少消費者心甘情愿地為之大掏腰包。那么,究竟什么樣的雞蛋才算是山雞蛋?市面上標榜的“散養”、“天然”果真屬實嗎?山雞蛋真的多到遍地皆是嗎?近一個星期來,記者深入調查市場發現,同樣叫賣是“山雞蛋”,竟相差三四倍的價格;“山雞蛋”的身價和名分無從鑒定,全靠包裝盒說了算——“山雞蛋”市場真是又火又亂。

問價格
同稱“山雞蛋”,價格差3倍
隨便走進一家超市,雞蛋區域已經被“山雞蛋”占據了半壁江山。在香港中路一處超市記者看到,掛著“山雞蛋”名頭的雞蛋種類還真不少:“蒙山岙”“天源清香”“德鑫源”等品牌山雞蛋在精美的外盒包裝下爭奇斗艷,包裝盒上“精品”、“放養”等字眼煞是搶眼。除了禮盒山雞蛋外,還有大量透明盒、網袋包裝的山雞蛋,產地標注為青島嶗山、城陽或是沂蒙山區。
農貿市場也是“山雞蛋”當道。然而同為“山雞蛋”,價格卻亂得讓人難以看懂:農貿市場最便宜的“山雞蛋”4.5元8枚,平均0.6元/枚;超市里最便宜的“山雞蛋”平均1.2元/枚,而同樣是在超市里,另一盒12枚裝野山雞蛋售價28.8元,平均2.4元/枚。
一高一低,“山雞蛋”之間的價格差就達3倍!
求定義
山上的雞下蛋就稱山雞蛋?
什么樣的雞蛋才算山雞蛋?對這一定義,市場更是一人一個說法。
新貴都集貿市場里,市民蔡月明對著品類繁多的山雞蛋犯了難,“買給小孫子吃,就想要營養價值高的 ,天然一點的。”蔡月明對老板說。女攤主立刻向他推薦了一種純天然散養的山雞蛋,“這個好,散養的山雞蛋,12元一斤,還有那種是籠養的山雞蛋,8元一斤。”
蔡月明還是相信一分價錢一分貨,買了20元的“散養山雞蛋”。事實上,對于哪種算好的山雞蛋,他也說不清楚,“賣的說哪種好就買哪種唄”。
那么,賣雞蛋的老板們又是如何區分這么多的雞蛋品種呢?“山雞蛋就是山上的雞下的蛋。”新貴都集貿市場里一位攤主一本正經地告訴記者,在她看來“山雞蛋”就分兩種,一種就是山上放養的雞下的蛋,“這種蛋可是少見”。而另一種,她說是,“在山上或者山腳下,包一塊地,把雞籠養起來,下的蛋也叫山雞蛋”,她還反問道,“那雞都長在山上了,下的蛋不叫山雞蛋叫什么?”
在香港中路一家超市,負責雞蛋銷售的售貨員稱,“個頭小,皮是粉紅的、粉藍色的就是山雞蛋”,至于有“山烏雞蛋”等說法,完全是雞的品種不同。鞍山二路上一家賣山雞蛋的門市老板說得更加直接:“都是雞蛋,都差不多,人家都叫山雞蛋我也跟著叫山雞蛋。”
探包裝
包裝定身份,盒子4塊錢
雞蛋都長一個模樣,唯獨區分其身價、身份不同,也就是花哨的盒子。調查走訪中記者注意到,許多雞蛋攤點后面,都堆放著五顏六色的盒子,是盒上的“山雞蛋”、“無公害”、“散養”等字眼讓人們相信拿在手里的不是普通雞蛋。然而,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盒子跟雞蛋其實根本沒什么關系。
“盒子單賣,你買了雞蛋放盒子里,我們幫你包裝好,想用什么盒子都可以。”一位雞蛋批發攤位的老板一下子拿出七八個包裝盒給記者看,有“西艾爾雞蛋”、“田壯山雞蛋”、“安咯山雞蛋”等等。
“你要送人我給你推薦這個,這個盒子多好看。”在她手里的,是一個青島好口福養殖專業合作社提供的包裝盒,上面寫著“山雞蛋”、“天然”、“60枚”等字樣,老板對記者說:“這個箱子可以放60枚”同時,她還拿出來了幾張寬約一厘米,長兩厘米貼紙,上面寫著“45枚”、“40枚”字樣,“你要是覺得送不了這么多,可以放45枚,把這個‘小簽’貼在盒子上就行。”
散裝的雞蛋要被包裝還需要“蛋托”,老板拿出一個褐色紙托介紹道:“雞蛋都是用這個托盛放的 ,擺滿后一層層地放在箱子里,你要裝多少個都可以 ,只是要的少的話下面的托我們都填上紙。”這樣包裝起來,一個盒子的價格為4元。
看養殖
欲看山雞蛋養殖場遭拒絕
這些盒子究竟是什么來路?記者從農貿市場、超市記下了印制在包裝箱上的 8個電話 ,連續撥打了4天,竟發現其中6個電話始終處于無人接通的狀態。而在記者以批發商的身份聯系到威海一家蛋雞養殖戶后,該公司工作人員興致勃勃地講述了所產山雞蛋的種種好處,得知在青島便給了記者一個程經理的電話。
“我們這里是產山雞蛋,你要做批發的話咱可以詳細談談。”程經理說。但當記者提出想要去威海養殖場現場參觀再決定時 ,對方立馬回絕了記者的要求,說:“我們是標準化的養殖企業,是不允許參觀的,你要是想買就去專賣店自己看,價錢也跟他們談好了。”說完,她就匆匆掛了電話。
另外,同為“西艾爾雞蛋”,在超市和在農貿市場出售的兩款有著截然不同的包裝和電話,前者稱自家養雞場在平度,是“陳氏兄弟”,而后者所留下的電話卻一直無法接通。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一款“菁華”牌山雞蛋,包裝盒上在印有產地為“山東省諸城市”的同時 ,又貼了一個白色的標簽,標注產地為“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趙家村”。
隨后,記者在網上聯系到了一家名為旭美高制品包裝的工廠。“讓印山雞蛋我們就印山雞蛋,讓印富硒蛋就印富硒蛋,現在沂蒙山雞蛋比較有名,有很多企業都在我們這里定做印有‘沂蒙山’字樣的外包裝 。”該廠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只要可以提供文字和單位名字、電話就可以制作出精美的山雞蛋包裝盒,至于這些信息是不是真實的,“我們不管,只是負責印刷而已。”為了推薦他的產品,該工作人員發來了幾個印著“山雞蛋”、“沂蒙特產 ”字樣的包裝盒模版供記者選擇。A8、A9版文/圖 記者 王媛 周曉荷 實習生 劉姝婷
個頭小的未必都是山雞蛋
有專家給出山雞蛋定義:本地雞在自然放養條件下產的蛋
根據2月29日當天的蛋價行情,普通雞蛋3.6元一斤,合0.5元/枚,而山雞蛋的身價卻在每枚兩元左右,山雞蛋究竟比普通蛋好在哪里?是貴得有理還是概念炒作?記者就此聯系到了兩位專家,分別是青島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張廷榮和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青島綜合試驗站主任任景樂。任景樂主任告訴記者,島城市面在售的“山雞蛋”,有八成是“李鬼”。
山雞蛋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鐵、鈣、鉀等人體所需要的礦物質,而且,由于富含DHA和卵磷脂、卵黃素,對神經系統和身體發育有利,能健腦益智,改善記憶力,并促進肝細胞再生。此外,山雞蛋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和其他微量元素,可以分解和氧化人體內的致癌物質。也正因為此,山雞蛋越來越受到市民的追捧。
而要區分真假山雞蛋,得先搞清楚究竟什么才是山雞蛋?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青島綜合試驗站主任任景樂近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山雞蛋,就是“本地雞在自然放養條件下產的雞蛋”。按照這樣一個定義,任景樂指出,“青島市面上在售的“山雞蛋”八成都是普通雞蛋仿冒的,利用的就是人們對‘山雞蛋’這種稱呼的信賴。”
青島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動物繁育教研室主任張廷榮則從遺傳學的角度給出了山雞蛋的定義:“山雞蛋是野生的山雞產的蛋,由于真正的山雞會飛,一般會攔上網。”和一般商業化養殖的肉雞和農民家庭飼養的土雞相比,它的放養密度會很低,一平方米放三只左右。“由于產量低,市面上不少山雞蛋都是仿冒的。”
對于市面上出售的雞蛋,任景樂將其簡單地歸為四種:一種是他定義的真正山雞蛋,因為受客觀條件的限制,這種雞蛋的生產形不成規模,超市很難買到;第二種是普通商品雞蛋,由養殖戶統一供料生產而成;第三就是特種雞蛋或功能雞蛋,是在飼料中加入海帶粉、硒的元素;還有就是有機雞蛋、無公害雞蛋,這種在市場上也很少。
“山雞蛋除了養殖戶自己食用外,僅有少數流入市場,居民在超市里是很難買到的。”任景樂說。
山雞蛋和普通雞蛋營養成分差不多
記者:為什么現在市場上熱衷“山雞蛋”?跟普通雞蛋比,山雞蛋究竟好在哪里?
張廷榮:“山雞蛋”泛濫,有人為因素。現在消費者喜歡返璞歸真,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問題突出的現狀下,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吃自然的、天然的東西,在食品的生產加工程序上追求原始回歸。利用這一個消費心理,“山雞蛋”就被炒起來了,只要說是天然、散養等等就能賣上好價錢。
跟所有商品一樣,雞蛋也是有檔次之分的。山雞蛋在口感上會比普通雞蛋更細膩,味道上更香 ,但單就營養含量上講,山雞蛋和普通蛋的差別不是很大。
記者:就憑青島當前的山雞蛋產量規模,遍地“山雞蛋”的狀況可能嗎?
任景樂:真正的山雞蛋產量很低,絕對不可能遍地都是。目前青島真正生產山雞蛋的規模化企業幾乎是沒有的,現在市場上打著山雞蛋旗號的雞蛋有兩種:一種是本地普通雞蛋冒名頂替,另一種是外地品種雞專產的高仿山雞蛋。
外來高仿山雞蛋多來自河北,因為河北有大量的蛋雞,收購小蛋的難度不大。我認為,山雞蛋和普通雞蛋的營養價值是相差不多的,市場涌現假山雞蛋,多半也是在炒作概念,消費者不必對此盲目推崇,要做到理性消費。
單從蛋殼顏色上兩者很難辨別
記者:“山雞蛋”仿造的難度大嗎?
任景樂:說是“山雞蛋”,實質上就是小雞蛋在造假 。山雞蛋一般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蛋形比較小,每斤能有12個~15個 ;二是蛋殼顏色偏淺。這兩個特點是山雞蛋區別普通雞蛋的外形特征。可到市場上看看,諸多廉價雞蛋,也是小小的、有著粉紅色的殼。
商場上相當一部分的“山雞蛋”是用剛產蛋的母雞產下的小雞蛋來冒充山雞蛋的。蛋雞有1年多的壽命,雞長到120天左右開始下蛋,這時候的蛋個頭很小,最小的不到一兩重,只有七八錢,后來越下越大,到160天前后,雞蛋變成常規大小——也就是每個60g到65g。在此之前的40天中下的小雞蛋,成為市場這些泛濫的“山雞蛋”的重要來源。
張廷榮:普通蛋雞從4個月開始下蛋,山雞一般是5~6個月。普通蛋雞初期下的蛋,尤其是“輸卵管炎”的蛋雞,產的蛋殼發白,是仿冒山雞蛋的理想雞蛋。
大山(化名)是個土生土長的青島農民,16歲出來打工,干過家電,干過食品,干過印刷包裝,最鼎盛的時候他擁有21間大廠房。就在3年前 ,大山發現市場遍地“山雞蛋”,但真正本地雞自然放養條件下產出的山雞蛋幾乎沒有,絕大部分是普通商品雞蛋披著“山雞蛋”的幌子招搖過市。大山跑到臨沂包了一個山頭,養了1.3萬只“沂蒙黑爪雞”,誓言要做最純正的山雞蛋。可是3年過去了,大山最終敗下陣來,擲下的70萬元也血本無歸。2月27日,大山講述了自己3年來飽含血淚的“養蛋”經歷。
開局 1.3萬只土雞全自然放養
“1萬多只雞苗往山頭一撒,我就蹲在山頂上看著它們吃草、奔跑、撒歡,心里那個樂啊。”回憶起2009年剛在臨沂包下山頭那會兒,大山說,為了產出最純正的山雞蛋,他堅決不選商品雞,而是養一種叫“沂蒙黑爪雞”的當地土雞,3年間 ,他最多的時候養了1.3萬只黑爪雞。
“不設網 、不限定區域,就讓雞在山頭上滿山跑。”大山說,為了保證雞的良好成長,一畝地只投放10只~12只,山上的蟲子、草籽是雞的主要食物,“油廠有榨油剩下的豆餅也喂給雞吃。”最重要的一點,大山說,山雞蛋不能像商品蛋那樣,給雞喂催蛋的飼料,“要完全按照雞的自然生理規律產蛋,才能保證蛋的口味和營養。”
開局時大山很樂觀,可令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從他的黑爪雞產下第一枚蛋開始,此后3年里等著他的,是接二連三的毀滅性打擊。
困局 產量低成本高,市場不認賬
雞苗長到120天左右時,大山就遇上了第一次焦慮。一般雞長到這個時候就該產蛋了,滿懷期待的大山天天盯著雞屁股看,卻空歡喜一場。“眼看都快150天了,山上連個雞蛋的影子都沒找見。”心急如焚的大山四處打聽,最終從青島農業大學的教授那里得知,商品蛋雞經過飼料催熟才4個月產蛋,他養的雞沒催蛋,又是自然條件下散養,得長到7個月才開始產蛋。
好不容易熬到7個月,終于收到雞蛋了,大山卻還是高興不起來。“下蛋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大山說,普通蛋雞平均一只一天就能產1枚蛋,而山雞蛋每只雞2~3天才產下一枚。大山算了一筆賬:同樣長短的產蛋期,一只普通蛋雞的產蛋量在300枚左右,而山雞的產蛋量在170枚左右。根據核算,一枚山雞蛋的產出成本就在1.5元左右,再加上人工、包裝、運輸等附加成本,約在2元/枚,再算上進超市繳納的進場費,一枚山雞蛋要賣到2.5元~3元左右才能賺錢。
好不容易把山雞蛋湊起來,銷路又成了個大難題。大山開始選擇了市區東部一家高檔商超,經過洽談,超市也很歡迎大山的進場,雙方開始醞釀合同。“超市說,中秋節和春節是兩個大節銷量最大,必須保證能有充足的供應量,可這兩個節日所處的時間,正好是山雞蛋不下蛋的時間啊,到哪兒去保證供量?”大山說,由于散養、飲食等各方面的特點,山雞蛋的產量受氣溫影響極大,夏天最熱時雞要“歇伏”,不產蛋,冬天最冷時雞要“趴窩”,也不產蛋。
旺銷期不產山雞蛋——眼看要簽的合同就這么黃了。“可這不正說明市場上逢節叫賣的山雞蛋是假的嗎?”
回到臨沂,看到收起來的一箱箱山雞蛋,大山咬咬牙:繼續干!他注冊了一個商標,又找人設計了包裝盒,自己包裝、運輸,拉著山雞蛋到市場上賣。但是雞蛋拉到市場上,大山徹底絕望了。“假山雞蛋跟真的太像了,價格又低,真山雞蛋根本吆喝不過人家。”大山說,山雞蛋的特點無非兩點,一是個頭小,二是蛋黃密度大、略微發紅,現如今市場上的假雞蛋把“個小黃紅”這個特點“山寨”得十分逼真。要想達到“個小”,就用4~7個月的小雞下的小個雞蛋來冒充山雞蛋;要想達到“黃紅”,就在飼料上做文章,“有的喂胡蘿卜、辣椒粉,有的直接在飼料里摻胭脂紅。”
真假山雞蛋根本無法辨別,就剩下拼價格了,而這正是大山的“軟肋”。他的山雞蛋產量少,成本高,一枚成本在2元左右,標價也高。而假冒的山雞蛋產量大,成本低,要價基本都在2元以下,大山的真山雞蛋自然不受待見。“賣不出去就壞,實在沒辦法,只能賠本賣,給錢就賣。”走到這一步,從大山身上再也找不到開局時的“雄心勃勃”了。
結局 3年賠了70萬,含淚宰雞
就這么挨了3年,大山飽嘗了各種艱難,2011年底,大山決定退出山雞蛋市場。可是滿山的雞怎么辦?大山說,看到這些雞他就傷心得想掉淚,“3年,70萬元,1.3萬只雞,多少心血多少難為,到頭來什么都沒有。”春節前,大山在臨沂當地聯系好了人,把養的雞逐個宰殺,制作當地有名的“沂蒙風雞”。
經過3年的折騰,大山也看出了一些門道,“要想做真正的山雞蛋,也不是不可能,關鍵就是創品牌。一定得有個名氣響當當的牌子,消費者認可了,才能允許供量少,允許價格高,才愿意出高價吃稀罕物。”
■故事
去買散養雞蛋竟吃出個咸蛋
采訪中,市民趙先生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笑話:為了讓孩子吃上好的散養雞蛋,他跑到農村去收雞蛋,時間久了,跟一戶養雞的農民形成了長期聯系,每次去農民都拾上50個雞蛋給他。有一天,趙先生又去收雞蛋,拿回家烹飪時,竟然發現其中有一個是咸雞蛋。
“好笑吧?我是一點都沒笑出來,反而很傷心。”趙先生說,他深以為自己買到的是真正的、散養的山雞蛋,這一個咸雞蛋暴露出上門收蛋也避免不了冒名頂替的蛋。“小時候都吃不飽,吃上個雞蛋簡直是奢望,現在吃得好了,但吃上個安全雞蛋卻成了奢望。”趙先生說。
為吃真山雞蛋包地雇人養雞
“山雞蛋”太多,且真假難辨,一些有條件的市民干脆自己花錢包地雇人養雞。市民孟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他和朋友倆人包了嶗山一家農戶的地,每年給農戶支付一定的現金,又親自購買了50只雞苗,讓農戶幫助飼養。孟先生說,每個周末他都親自開車去收蛋,并帶些貝殼皮、豆粕等喂雞。“堅決不讓農戶喂任何復合飼料,就喂草籽、菜葉、蟲子,還要給雞做好防疫。”孟先生說,為了吃一個雞蛋大費周折好像是不值當,但起碼從雞到雞蛋是否安全都能在自己的掌控之內,雞肉、雞蛋吃起來也就放心了。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