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家知名老店的加盟店,無名粉店雨花亭店被曝菜從來不洗,還用煮粉的大鍋來洗拖把,并將客人吃剩下的菜回收之后再賣出去。長沙政法頻道記者臥底暗訪,證實了這一說法(詳見本報2月29日B04版)。
昨日,本報記者來到無名粉店雨花亭店,該店老板李明生承認有員工在下粉的鍋里洗拖把,但對于其他指責,李明生均予以否認。
湖南無名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賀和平稱,此次被曝光的問題,屬于門店自營老板的責任。而該公司另外一位管理者唐敏,甚至不清楚他們在長沙有多少家加盟店。
昨天下午,長沙市衛生監督所執法人員來到該店現場執法,指出該店存在6項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勒令該店停業整頓。
本報記者向佳明 長沙報道
無名粉店雨花亭店六大食品安全問題
一。沒有專門的防煙、防水設施;
二。餐具、蔬菜、肉類沒有專門的分類清洗池,只有幾個水龍頭;
三。現場工作環境差;
四。員工不能提供健康證;
五。食品原材料來源不明;
六。現場發現一些沒有任何標識的食品原材料。
門口掛“食品安全優秀餐飲”
店門掛著“食品安全優秀餐飲”牌匾
張貼的投訴舉報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昨天上午10時許,記者來到無名粉店雨花亭店,此時店里只有3位顧客在用餐。
彭娭毑在這家店點了一碗肉絲寬粉,正準備吃,記者來到她身邊,將報紙遞給她。看到上面刊登的有關該店的食品安全問題時,彭娭毑一開始還表示懷疑。隨后,記者用手機將暗訪的視頻放給她看,她開始臉色大變。彭娭毑說,自己就是看中“無名粉店”這塊知名老字號招牌才到這里用餐,沒想到店里員工竟然在下粉的鍋里洗拖把,“真是缺德。”她說。隨后,彭娭毑將剛下好的粉端到服務臺,要求店員退錢,并表示“再也不到無名粉店吃粉”。
記者注意到,在該店店門正上方,赫然掛著一塊牌匾,牌匾上的內容為:“授予:湖南省無名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食品安全優秀餐飲’”,落款為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員會和中國(湖南)首屆食品博覽會組委會,授匾時間為2006年4月。
店老板李明生稱,這塊牌匾是湖南省食安委發給公司的,由于2007、2008這兩年該店經營得好,公司就發了一塊牌子給該店,但并非每家門店都有這樣的牌子。
在該店的墻壁上,貼著無名餐飲公司發布的一條警示以及一則通知,上面公布了該公司的投訴舉報電話,記者多次按照這個號碼打過去,但始終無人接聽。事后公司負責人解釋,這是因為公司員工全部去益陽安化考察了。
店老板幾乎否認全部指責
剩菜回爐?那是一次性炒的碼子
水泥塊?那是天花板上掉下來的
在暗訪視頻中,該店一位員工將拖把直接放進了下米粉的鍋中。昨天,記者找到了這位員工馬女士。馬女士承認,當天確實有此行為。她解釋,下過粉的水已經燒開了,拖把上有油,需要燙一下才能把油洗掉。平常她都是將下粉的水倒入一個桶子里,再把拖把放進桶子里洗。不過當天桶內裝滿了東西,考慮到下粉的水馬上要倒掉,她于是直接把拖把放進鍋中。馬女士還強調,事后她把鍋子來回洗了好幾遍,而以前也從來沒有直接用鍋子洗拖把。
而對于“小菜不洗”、“用剩菜當碼子”、“粉里面有水泥”等指責,店老板李明生均予以否認。李明生說,這位員工話沒有講全,講全的話應該是“全部洗”,有時候忙起來,會出現極個別蔬菜沒洗的情況,但店里沒有人說過“不是我們吃的,不用洗”這樣的話。
無名餐飲公司負責人賀和平認為,如果小菜不洗,有可能出現食物中毒,但店里沒接到一起食物中毒投訴。而那句話有可能是員工開了一個玩笑,“曝光的內容不是很正確。”賀和平說。
李明生還說,有時候顧客多,廚師忙不過來,就一次性炒四五份下粉的碼子,因此會被認為是別人吃剩的菜。
至于粉里面出現的“水泥塊”,李明生說,那是天花板上掉下來的東西。
無名公司表示不承擔責任
管理者一:只教管理,出了問題找店老板
管理者二:不清楚長沙具體有多少家店
無名粉店是湖南無名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家加盟店,由店老板自負盈虧。該店被曝存在衛生問題,公司總經理賀和平說,這是自營老板的責任,他們只教店老板如何管理,出了問題要找店老板。
賀和平還說,公司原來是一個季度對加盟店進行一次檢查,無名粉店新開鋪店去年11月被曝用工業鹽冒充食鹽后,公司將加盟店的檢查力度提高至一月一查,但賀和平強調,加盟店不是連鎖店,不可能每一間店面都由自己管理。
無名餐飲公司另一名管理者唐敏介紹,他們在長沙的加盟店有大約六七十家,至于具體數字,她也不知道。這些加盟店每年上繳5000-10000元不等的加盟費,但目前公司只有4名管理人員,因而人力投入不夠,監管不到位,她覺得“很對不住大家”。
唐敏說,接下來他們將成立一個專門的檢查小組,對各個加盟店進行檢查。
無名粉店雨花亭店被媒體曝光后,賀和平說,將對該店進行摘牌整頓,整頓合格了再掛牌營業。昨天下午,賀和平親自用編織袋將店門口的“祖傳老店”招牌蒙上。
昨天下午,無名粉店韶山南路店負責人告訴記者,上午只有一位女性消費者提及此事,但他們的生意未受影響,因為“我們都是熟客”。這位負責人還說,以后會更加注意食品安全問題。
[相關鏈接]
無名粉店新開鋪店使用工業鹽
去年11月,無名粉店新開鋪店內一員工悄悄向媒體爆料,店老板為了節約成本,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用高橋大市場進的工業鹽給消費者食用。該員工稱自己不忍老板昧著良心坑消費者,所以向記者反映,并希望此事得到遏制。
11月4日上午,記者趕到該店,店內還算干凈。而記者進入廚房后卻是另一番景象,大塊豬肉直接丟在臟亂的地板上,一名女員工將沾滿污漬的碗丟進含有洗潔精的水池后,“打個滾”就放到了餐臺上。
記者進入店內二樓存鹽倉庫,看見了米、醬油、味精,卻沒有發現鹽。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鹽裝在了一個裝味精的袋子里。問及店內員工,他們笑了笑后答道,“嘿嘿,這個我也不知道。”
記者將此鹽抽樣送到了長沙市鹽務管理局進行檢驗,結果顯示該鹽不含碘,是工業用鹽。本報綜合
專家觀點
“光靠記者暗訪怎么保證食品安全”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陸福興說,我們對一些食品安全問題的查處往往是事后才進行,但事實上,對于食品安全應該是事先監督,制度性檢查。他還表示,我國食品安全監督的問責機制不夠完善,一些問題被曝光后,不知道找誰問責。
陸福興認為,目前我國處理食品安全問題的執法機關有各地的食品安全辦公室、衛生監督部門、工商部門、公安部門,出現一般的衛生問題,由衛生監督部門介入調查,一些涉及“三無食品”的案件,工商會出面,如果涉及命案,則由公安部門接手調查。但是,這些部門在集體協作上做得不夠。
“光靠記者臥底揭黑不可能保證食品安全”,陸福興說,應該建立健全一種食品安全監督的長效機制。雖然陸福興不贊同也不反對特供食品的存在,但陸福興認為,取消特供可以對執法部門起到一個推動作用,進而加大對食品安全監督的執法力度。記者向佳明
微博聲音
@御史在途:繼地溝油和工業鹽丑聞之后,長沙知名餐飲企業“無名粉店”再次突破餐飲企業的道德底線和長沙食客的容忍底線,被曝用湯鍋洗拖把、蔬菜不洗、剩菜回收出售等惡心問題。對這類無良企業,在政府監管不力的情況下,建議市民采取拒絕光顧的辦法,讓其“突然死亡”,將其永遠除名。
@禾斗匕匕kobe24:唉,無名粉店也算個老字號了,為了加盟商那點錢,砸了自己的招牌真的不值得。像現在這種形勢,老字號都不管加盟商的素質,只管拿現錢,更多的老招牌會倒下。很懷念小時候那些老字號,還有首童謠:楊裕興的面,奇峰閣的鴨,德圓的包子真好呷,火宮殿樣樣有,有飯有菜有甜酒,還有白糖鹽菜藕。
@六然居:無名粉店的對聯:雖說無座卻有座,莫道無名竟有名。原來就是這個意思。
@煙樓雨喜:不知道那店里員工的良心在哪里?所以呀:現在什么都發達了,可衛生條件卻越來越差了,東西添加的輔料越來越多。都市的人們,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擠點時間自己回家做飯吧!
@老風:看出來了,這家店子是要把我們煉成“金剛不壞”之體!感謝你!
整理/記者褚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