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小糕點店購買的面包擠壓后只剩下一個小小的面團(上圖)。在超市及大商場購買的面包擠壓后縮小的不是很明顯(下圖)。
舜網訊 看似蓬松柔軟的面包,用手一捏竟變成一個小面團。如今,市場上不少小糕點房銷售的面包賣相雖好,但并非貨真價實,一塊小面團就能做成大面包。業內人士透露,蓬松度超過兩倍的面包不一定只使用了發酵粉,很可能加入了溴酸鉀等違禁改良劑,這類改良劑成本很低,對人體有致癌作用。
松軟大面包捏成“小面團”
在文化西路附近一家糕點房,許多現烤面包看起來蓬松柔軟,面包個頭不小重量卻很輕。記者買了兩個橢圓形、無餡的松軟面包,把其中一個用手緊緊一捏,直徑十幾厘米的面包竟能捏成一個小面團,面包體積縮小不少。
超市銷售的面包雖然也有較為柔軟的,但像路邊糕點房的那樣蓬松度這么高的卻不多。記者在沃爾瑪超市購買了兩個相對松軟的圓形無餡面包,用手緊捏后只縮小了一半左右,而且松開手面包還能恢復原狀。
不僅蓬松程度不同,正規店面和路邊小店銷售的面包即使大小差不多,重量差別也不小。在沃爾瑪超市購買的面包每個重80克,而文化西路附近那家糕點店的面包每個不足50克,兩種面包從外觀上看大小卻差不多。
糕點房和超市銷售的同類面包價格相差挺大。同樣是60克左右的面包,在路邊小店內的售價普遍比較便宜,每個面包平均售價僅在1元左右,而品牌面包店的面包價格要貴三四倍。
不少面包包裝上未標改良劑
面包蓬松柔軟,一般情況下是生產者在面粉中加入干酵粉或改良劑,以增加面包的松軟度,并讓面包的外觀看起來更好。國家質檢部門對允許添加的面包改良劑的種類和劑量有明確規定,并要求生廠商在面包的預包裝上標明具體添加的改良劑成分。在濟南市場上,許多正規品牌面包的預包裝上的確寫明了改良劑成分,但小糕點店銷售的面包具體成分,消費者卻并不清楚。
沃爾瑪、銀座購物廣場超市內不論漢堡包、牛角包還是椰蓉面包,外包裝袋上都標注著面包改良劑的字樣。路邊小糕點房的面包沒有預包裝,消費者很難知道含什么成分。在濼源大街一家糕點房內,各種散裝面包蛋糕堆放在玻璃櫥里,櫥窗外也沒有任何標簽說明,基本信息如面包成分、配料、生產日期等都沒有。店內老板說,面包買來吃就行,哪有人看成分的,用不著標。面包本來就應該是這么軟的,沒有任何添加劑。
業內人士稱蓬松超兩倍可疑
面包師陳先生透露,傳統正規的面包制作中,使面包蓬松的成分是酵母粉。水溶解后將酵母粉加入面粉中攪拌,面粉占60%—70%,而酵母粉只占1%—1.2%,再加入牛奶、雞蛋等配料,這樣烤出的面包一般只能蓬松1.5—2倍,如果放入更多的酵母粉,面包膨脹程度雖然會增大,但面包的形狀可能會形成塌陷,不會那么圓滑。
據陳先生介紹,很多不正規的小店為了節省成本、增加銷量,在面包配料中加入其他的添加劑,那些外觀看上去蓬松又好看的面包,超過了常規面包的松軟度,有可能加入了過多的改良劑,或加入了國家違禁的添加劑——— 溴酸鉀。“一個重60克的面包,我們用的面粉等原料總重量大概在50克左右,而小店可能只用40克,再加入廉價改良劑,每個面包就可以省下10克的原料。因此,這樣一個面包通常在小店賣1塊錢,如果是正規廠家做的話,連成本都賺不到。”
溴酸鉀等改良劑已被禁用
小糕點店制作面包添加違規改良劑,與原料使用和生產流程不規范有關。山東稻香園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賀華軍說,濟南市場上小作坊式糕點店很多,他們的生產過程不可能按照國家QS標準的流程進行,使用的原材料和添加劑更是非常雜亂。制作糕點需要通過使用食品添加劑來增加色香味,因此并非所有的添加劑都有害,但小作坊為節省成本擅自加入的違規添加劑不合規定。
目前,國家允許在小麥粉和發酵面制品中使用的添加劑有過氧化鈣、葫蘆巴膠、碳酸鎂、磷酸氫鈣等,這些添加劑適量加入對人體無害。而使面包膨脹的溴酸鉀具有毒性和致癌作用,還有的發酵面包使用增白劑和超軟粉,也是違規的改良劑。
山東省技術監督局食品處的相關人員說,對于溴酸鉀這類添加劑,國家在2005年就明確規定不得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