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沈陽北大營、大西菜行各市場的海鮮攤,還沒等看見飛蟹,寫在泡沫箱子上的6個大字“滿黃東溝飛蟹”就搶先把口水引逗下來。可這里吸著氧的飛蟹究竟什么樣,到底是不是像宣傳得那樣誘人?
一
攤上是活的到家就死?
沈河區十三緯路和青年大街交會處的一個海鮮市場,十幾只被皮筋綁了螯的東溝飛蟹,沉在墨綠色的玻璃池子底部,旁邊一個氧氣泵呼呼冒水。“是活的嗎?”記者話剛一出口,老板便拿出一個小網迅速攪動,“肯定是,你看還動呢。”記者順手提起一只飛蟹,抖動兩下,軟軟的沒反應。見狀,老板立即補充,“天冷水涼,人都受不了,何況螃蟹。現在他們凍得有點抽筋了,你拿回家暖和暖和就好了。”
記者買了兩只蟹子,10分鐘后回到家,再看蟹子,渾身冰涼。緩了一會,也沒看見蟹子活過來。摘掉螯上纏的皮筋時,才發現原來只是簡簡單單的繞在上面。任憑大火蒸煮,螃蟹也不動。
攤上有黃到家就空?
“滿黃”一直是東溝飛蟹的特點,過去從心里一直感謝賣海鮮的攤主。不曾相識的你一走到攤前,他就熱心地拿著螺絲刀撬飛蟹蓋中間,幫你看黃的多少,同時還有些“這個沒有黃再給你換個”的架勢。昨天亦然,老板給撬了一個,青殼下露出金黃色。65元一斤,買了一只,25元,三兩八。
可回家傻眼了,肉空、黃少、不鮮嫩,兩個螯特別苦澀,根本含不到嘴里去。
現在東港根本沒活飛蟹
“往年這時候,冰已經化了,出海的船能帶回來新鮮的飛蟹,現在不行。”遼寧省東港市菩薩廟鎮老孫有船,也有養殖基地,他家一出門就是大海。不過今年溫度比往年低,到現在還沒開化,站在海邊一眼望去,都是白茫茫的冰,一點水看不見。自己家海邊的養殖基地也凍上了,沒法養殖。“船出不去,根本沒有活飛蟹,得陰歷二月初二以后。養殖的也得秋天才有。”目前,東港還有一些味不太鮮、肉不太滿的凍飛蟹,但為數極少。
提起沈陽市場上東溝飛蟹,老孫笑出聲來,“春節去沈陽看女兒時,順便到北大營海鮮市場轉了一圈。滿市場的東溝螃蟹,哪有幾個真的啊。”在女兒家,老孫還嘗了一口沈陽東溝飛蟹,“根本沒法比,味道差太多。”
他解釋,“攤上是活的到家就死”的原因可能是蟹子在攤上就已經死了,而不是天冷休克。沈陽市面上的東溝飛蟹多從南方引進,運來就死了,還有一些腿被繞上皮筋的凍海蟹,放在水里加氧氣裝樣子。攤主拿小網攪動,也是想讓蟹子跟水一起動,顯得像活得一樣。
另外,還有一點可以證明蟹是不是新鮮的:被綁了皮套的蟹螯煮完后發苦,是因為皮套套的時間過長,膠皮味道滲入蟹螯。
就是“坑”里的養殖蟹
攤上有黃到家就空?經營東港飛蟹十幾年的蓋州人韓生解釋,看起來老板幫你挑和撬的動作很貼心,其實不然。真正看飛蟹有沒有黃,不應該單撬本身就有少量蟹黃的蟹蓋中間,而是撬兩邊尖尖的地方,只有那地方有黃才能證明蟹黃又滿又多。
另外,東港飛蟹九、十月份最肥,成熟期的一只大蟹約一斤重。春末夏初,是蟹肥的第二季,每只也在五、六兩以上。“現在如果東港有活海鮮,每斤批發價格得在150元左右。”在韓生看來,記者手中三兩八重、65元一斤的飛蟹有些不正宗,吃起來肯定要空,“現在賣的大多是江蘇、福建等南方運進來的,和東港水質不同,所以味道差很多,沒有東港的鮮,而且還是坑里養殖的。”
“東港和其他地區的飛蟹相比更為肥、香、鮮,但形狀上沒有太大差別。”韓生說外行人根本看不出來區別,不過他愿意教大家挑選飛蟹的常識:左右手各拿一只同樣大小的飛蟹掂量,分量重的說明里面肉多;再捏蟹腿的軟硬,軟則表示肉空,而且有可能是存放的時間較長,不新鮮。如蟹腿很硬,則說明這個蟹子成熟了,肉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