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品的品種越來越多。
蠔油是廣東人炒菜愛用的調味品。
蠔油無蠔 雞粉沒雞 油中有油……
3.15維權出擊
僅僅在五六年之前,我們常用的調味品還是簡單的油鹽糖醋豉油,而今天,光是豉油品種都不下20種,蒸魚豉油、草菇豉油、頭抽、生抽、雙黃……整整一個加強排似的,看得人眼花繚亂。豉油如此,其他調味品也不遑多讓。有數據指出,目前,我國調味品行業快速發展,增長幅度連續十年超過10%,總產量已超過1000萬噸,成為食品行業中新的經濟增長點。不過,相對于新調味品的層出不窮,部分調味品國家標準卻跟不上,這致使部分生產商有機可乘,大打擦邊球,而消費者更是容易在選購過程中被忽悠得云里霧里!
食醋標準不明晰
添加劑量難估算
睇真D:食醋近兩年是大熱寵兒,一是迎合瘦身健康潮的要求,二是本身有殺菌作用,逢到流感肆虐時候都是它上陣show本事的時候。近兩年食醋從風味和原料上分,已經越來越細化,從以前簡單的米醋、陳醋、香醋、白醋進化細分為老陳醋、麩醋、果醋調味等,已有的標準已經不適應了。
如今的食醋分為釀造食醋和配制食醋兩類。釀造食醋是基本上純天然的發酵產品,是指以糧食、果實、酒類等含有淀粉、糖類、酒精的原料,經微生物發酵釀制而成的一種酸性液體調味品;而配制食醋則是勾兌而成的,是指以釀造食醋為主體,與食用冰醋酸、食品添加劑等混合而成的調味醋。
對于配制食醋來說,按照國家標準的要求,配制食醋的標準規定了釀造成分只要不低于50%就可以了,那么也就是說,配制的成分可達到50%,那配制食醋中允許使用到的添加劑的量可就難以估算了。
同時,標準在關于釀造食醋中,對于體態要求規定為“澄清”,卻沒有明確表明為不得有沉淀,于是究竟釀造食醋中是否允許含有少量沉淀,這沉淀的多少又該如何確認又叫生產商有了規避的余地。但對于消費者來說,你也不會希望自己買回來的醋是有沉淀的吧?
專家意見:在選購食醋時,除了選擇自己喜愛的風味外,盡可能選用釀造工藝生產的食醋。
有“標”可尋:根據國標委綜合[2009]59號文件,國標委發布了2009年第一批調味品標準制修訂計劃,其中包括了胡椒粉、辣椒醬、釀醬油、釀造食醋4種,預計在2011年完成。不過在此之前,消費者在購買這些貼身相關日日使用的調味品之前,可真要睜大眼睛看嘍。
雞粉里有沒有雞 鮮味來自味精?
睇真D:最近網上流傳一份DIY天然味精食譜,利用攪拌機把蝦米、小魚干、香菇、炒芝麻、鹽、冰糖等食物打碎后攪拌,用于烹飪時增鮮,連營養專家也大贊這自制“味精”營養價值更高,口感更好,消費者對味精的不信任可見一斑。
而號稱比味精“更安全、更營養”的雞精、雞粉等復合調味品大行其道,且紛紛以肥美可愛的雞作為形象代言,令人產生吃雞粉、雞精就等于吃雞的精華的錯覺。偏偏日前中消協發布警示,指市面上的雞精、牛肉精等產品,涉嫌虛假宣傳,因為在雞精中,究竟“雞”的成分占多大比例,消費者不得而知。據了解,廣東消委會曾經做過雞精的比較試驗,不少雞精中并不含雞的成分,而是用食鹽、淀粉做成。而記者則發現部分雞粉、雞精的外包裝上,雖然在成分配方表中的配料多達七八種,但和雞有關的成分卻往往只有一種,有的是雞肉粉,有的是雞肉干粉或雞油,有的只說是雞肉提取物,但究竟是啥又沒有說出,叫人不解。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大部分雞精包裝上都寫著“真正上等雞肉制成”,但大部分并非由雞肉、雞骨或其濃縮抽提物做成的天然調味品,主要成分其實就是味精(谷氨酸鈉)和鹽。其中,味精占總成分的40%左右,另外還有糖、雞肉或雞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鳥苷酸、雞味香精、淀粉等物質復合而成。其鮮味主要還是味精的作用。而肌苷酸、鳥苷酸都是助鮮劑。
專家意見:雞精再有營養,也只是一種調味品,不能與雞肉同日而語,真要攝取營養不如直接吃雞。而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專家也表示,在普通情況下,味精只要不將它加熱到120℃以上,其中的谷氨酸鈉就不會因失水而變成焦谷氨酸鈉,不會產生致癌物質。同樣,雞精中由于含有一定的谷氨酸鈉,因此它與味精的安全性是差不多的,同樣應注意不要長時間高溫加熱。
有“標”可尋:無明確標準。
食用油炒作概念成分 標注不清
睇真D:近年來,各大食用油品牌紛紛拋出健康油概念,大豆油、調和油、橄欖油、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各色調和油紛紛亮相。不過叫人疑惑的是,你在外包裝上是無法明確看到這些油所含成分的確切比例的。以調和油中的花生橄欖油為例,市場上絕大部分都沒有標明所含橄欖油比例,甚至連花生油的比例都沒有標明。而其價格則往往比同等分量的純橄欖油便宜一半以上。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關于調和油的標準尚未制定。有業內人士指出,部分企業為節省成本,會在調和油摻入低成本棕櫚油,但不會在外包裝上標明。
有“標”可尋:尚未有相關標準。
蠔油里含蠔幾何?
無檢測手段
睇真D:蠔油必定有蠔?如果你這么問,相信會有生產商答你:你幾時見過老婆餅里有老婆?綜觀市面上的蠔油,基本上都沒有標明所含蠔汁有多少。據介紹,目前蠔油的生產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牡蠣蒸、煮后的汁液進行濃縮,二是直接用牡蠣肉打碎熬汁,再加入食糖、食鹽、淀粉、改性淀粉等原料制成,這兩種方法無分高下,生產出來的都是有蠔汁的蠔油。但無論哪種生產方式,蠔油里面都含有蠔汁。不過目前國家標準沒有強制規定標明蠔汁含量多少。因為現階段的技術無法檢驗出蠔汁在蠔油中所占的明確分量。
專家意見:因為蠔油往往會加入豉油來增加咸味,而豉油里同樣含有氨基酸態氮。如果按此計算,那么即使一瓶蠔油里的氨基酸態氮含量去到0.9%/100克,你也無法斷定它是來自于蠔汁,還是來自于豉油。
有“標”可尋:現行國家標準里面才沒有強制要求廠家必須得列出蠔汁含量,也因此,蠔油也無法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