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一直被認為是富含營養的健康食品,但最近北京一名小學生調查發現,如今市場上的鮮蘑菇超9成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長期吃這樣的蘑菇將對人體造成多種危害。
小學生發現93%蘑菇被“增白”
調查蘑菇的孩子是阜外一小六年級學生張皓,他是北京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科學探究班”的小學員,實驗是在農大的微生物實驗室做的,由校外專家――農大農學院高衛芳博士指導,使用的方法是實驗室常用的檢測熒光增白劑的方法:暗室中紫外線條件照射觀察熒光。
張皓一共選擇了16種消費者常吃的食用菌樣品,包括口蘑、金針菇、白靈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雙孢菇、木耳等,采樣地點既有超市、商場,也有大型批發市場。產地既有北京本地的,也有來自福建、臺灣的。樣品中還有兩份標注“有機”的以及兩份干蘑菇。
實驗表明,除一份“有機金針菇”樣品和兩份干蘑菇外,其他樣品都檢出含有熒光增白劑。也就是說,93%的鮮蘑菇都被熒光增白劑污染了。熒光增白劑主要殘留在菌傘邊緣和菌柄根部。干蘑菇樣品中的熒光增白劑殘留量幾乎為零,原因是干貨中沒有水分,保質期長,不需要用熒光增白劑保鮮。
對比不同地點購買的食用菌檢測結果,市中心區域大型超市購買的鮮食用菌,熒光增白劑殘留量較小,而偏僻區域購買的同品種散裝食用菌殘留量較大。
張皓還設計實驗模擬了商販用熒光增白劑浸泡蘑菇的過程,通過與實驗數據對比,發現商販們浸泡蘑菇的濃度在0.01克/升左右,有的甚至達到了1克/升。這甚至大大超過了熒光增白劑在印染行業中的使用標準。試驗中張皓還發現,有些蘑菇被污染的途徑是通過包裝塑料袋。一些塑料袋本身不合格,含有過量熒光增白劑,運輸途中用這些塑料袋裝蘑菇,蘑菇就會被污染。
孩子做了質檢部門該做的事
這一結果發到網上后,引發了網友熱議,有網友表示,“為什么相關部門沒有檢測出來,卻讓孩子檢測出來了?”“六年級的孩子做了質檢部門該做而沒做的事情,可悲!”大多數網友質疑相關監管部門存在不作為的行為。
貼心提示
如何挑選食用菌
張皓總結了一些食用菌購買技巧。
看顏色:含有熒光增白劑的食用菌,表面白亮,有水洗的感覺,在陽光下可產生紫色熒光,運輸過程中的損傷部位顏色變化不明顯;不含熒光增白劑的食用菌,菇面白色或白中稍微帶黃,損傷處顏色深黃。
摸表面:含有熒光增白劑的食用菌,表面滑爽、手感好,有濕潤感;不含熒光增白劑的食用菌菇面發澀,摸上去比較粗糙、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