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南京首個經適房小區,物業稱想動用維修基金,但找不到2/3以上的居民簽字
樓房墻體隨處可見裂紋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了景明佳園小區,看到不少樓房表面涂層脫落,靠近樓頂處的墻體表面均有龜殼狀裂紋。據小區居民反映,樓房開裂、漏雨最為嚴重的是景明佳園二期工程,集景苑、容景苑、諧景苑三個苑區,于是記者前往二期的樓房查看。
記者走到二期后發現,果然如居民所說,這三個苑區的樓房開裂情況尤其嚴重,許多樓房的正面和側面墻體都出現龜裂情況,有的龜裂只有一兩個平方米,但有的裂紋從6樓樓頂一直延伸到二三層,如同在樓房表面罩上了一個巨大的蜘蛛網。當記者來到集景苑12幢時,在樓房一層的一處墻角竟然發現一個巨大的裂口,記者觀察到,裂口呈一個直角,長約1米,寬約半米,將該樓房的一角切割成一個“天然”的矩形。不禁讓人擔心,如果開裂的這一角墻體崩塌,整棟樓房失去一個著力點,重心發生改變,后果簡直不堪設想。
家就住在一樓的周大爺是離裂縫最近的居民,看著自家旁邊的大口子,李大爺驚恐地說:“一開始口子還比較小,誰知后來越裂越大,這么大的裂縫就在家旁邊,我和老伴每天都提心吊膽的。”
居民爬上樓頂補裂縫
記者在集景苑15幢看到,一位居民拎著涂料桶,爬上了樓頂忙活起來,經過走訪才得知,原來家住607室的呂先生家里最近漏雨漏得特別嚴重,這會兒趁著雨停了,自己爬上樓頂,粉刷防雨涂料,搶修漏雨的屋頂。
在呂先生家中,記者發現,臥室的右上角有一塊“傷疤”,白色的涂料已經脫落,露出隱藏在里面的混凝土,滲水的痕跡十分明顯,呂先生說,剛才就是在修補外面樓頂上那一處裂口。呂先生告訴記者,每到下雨時,雨水從那個裂口處滲入屋內,順著墻壁一路滲下來,在整個墻上能看到一條明顯的水印。住在呂先生家對面的賈女士家中的“水災”更為嚴重,記者進門前,看到賈女士在樓道口擺放著七八個盆景,盆景連同周圍的地面都是濕漉漉的,抬頭一看,原來是樓頂的雨水透過樓板滴下來的。
隨后,賈女士帶記者參觀了她家的“水簾洞”,記者觀察到,客廳、廚房、臥室,大大小小的漏水點有七八處之多,有的墻角因為長期被雨水侵蝕,都已經生滿了霉斑。在陽臺,記者看見,陽臺頂部的白色涂料幾乎已經全部起皮、脫落,露出的混凝土、發霉的斑點、沒脫落干凈的涂料屑,讓整個陽臺頂看上去就像布滿了潰爛的傷口,看得人直起雞皮疙瘩。
賈女士滿腹牢騷地說:“六年前,我們家在鳳凰西街的房子被拆遷后,就搬到這里,但是房子從頭一年就開始滲水、漏雨,修了好幾次也不能完全修好,下雨天用臉盆接著漏下來的雨水,一天能接好幾盆,你說這樣的房子還能住嗎?”
“漏點”太多,物管來不及維修
記者走訪了景明佳園物業管理處,物業管理處辦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為了處理樓房漏水的事,他們都已經焦頭爛額了,梅雨天期間,不停有業主來投訴,目前因為漏雨而需要維修的房屋已經多達80多戶,而對于這些已經向他們反映過情況的業主,物業管理處都做了詳細的登記。
工作人員還告訴記者,本來房屋維護修理所需的費用應該由小區維修基金承擔,但是動用維修基金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簽字同意,而住在低樓層的業主大多不愿意為樓頂漏雨的業主簽字,因此本應由維修基金支付的維修經費落到了物業管理處的頭上。“居民家里漏雨,跑過來投訴,總不能不給他們修啊,我們物業只好貼錢幫業主維修。”一位工作人員無奈地說。
對于居民反映的報修之后卻遲遲不見維修人員來家中維修的問題,物業修理部門的一位維修工人告訴記者,房屋漏雨只能等天晴后曬干了才能維修,如果梅雨天沒過去就進行搶修的話,很容易把修好的地方又弄裂開,到時還要返工。維修工人介紹,他們這里5月份之前登記的報修樓房已經全部修理完畢,現在梅雨剛剛結束,六七月登記的報修樓就一直耽擱著,他們立即開始逐家進行維修。
“我們專門負責修屋頂漏雨的維修工只有兩人,一下子肯定忙都忙不過來,所以可能要想全部修理好登記的樓房還需要一段時間。”說完,維修部的這位工作人員還拿出了他們購買的專門修理房屋漏水的材料。
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小區樓房的防水層做得不太好,熱脹冷縮之后很容易出現裂縫,所以一到下雨天就容易漏。以前維修的時候用柏油,效果不是很理想,不過現在我們購買的這些維修材料都是通過國家檢驗的合格產品,如果是小裂口,就用修補膏直接補上,裂口較大的,涂上修補膏后再加上一層防水卷材,絕對不會再漏。”
昨天下午,記者找到了在西祠胡同上發帖的發帖人陸先生,陸先生告訴記者,他是從事南京市經濟適用房買賣交易工作的,因為長期與南京各處經濟適用房打交道,發現一些經濟適用房的質量不太過關,景明佳園房屋開裂如此嚴重,希望能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
景明佳園曾獲環保社區等獎牌
記者了解到,景明佳園是南京第一個安置特困戶、無房戶的經濟適用房小區,2007年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兩萬名入住人員均來自全市14個區縣的困難家庭,其中80%是寄住人口和暫住人口。小區有低保戶近2000戶、4300人,居民中夫妻單人下崗的占60%、雙下崗的占30%、刑釋解教人員達3%。“小事都能演化成大事:停水停電,馬上堵路;城管執法,馬上堵門。”2010年,當時鐵心橋派出所所長沈曉剛這樣回憶。
2005年,第一次到景明佳園的劉芳很是失望:小區出行只有1條線路的公交車,看病只有1個私人診所,寄信沒郵局,取錢沒銀行,“更可怕的是,社區里天天有人鬧事打架”,她氣得回城租了房子住下。
而去年,她開開心心搬回自己在景明佳園拾景苑10幢的家,還跟鄰居學會了社區黨總支書記陳邁林編詞作曲的歌《請到景明佳園來》:“朋友,朋友,周末待在家里不自在,沒事,請到景明佳園社區來。社會需要交流,人生需要關愛,景明佳園社區為你提供大舞臺……”據說,在景明佳園,這首歌可是流行歌曲。
經過幾年的努力,景明佳園小區由亂到治,并接連收獲“省級綠色環保社區”、“省級商業示范社區”、“南京市青年文明社區”等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