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裝修旺季的來臨,市消委會接到的家庭裝修投訴也日益增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中途加價和裝修質量方面。對此,市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在選擇裝修公司時,不但要比較預算總價的高低,而且要查清預算明細,看清裝修項目及材料用量等能否滿足自身裝修需求,免得落入不法經營者的低價陷阱。
■典型案例:合同約定7.5萬履約變成12.6萬
東區居民吳小姐為了裝好自己的新居,帶著平面圖可以說跑遍了市內的家裝公司。其中一家裝修公司的平面設計圖讓她非常滿意,于是就讓他們報價,對方估價7.5萬元。
吳小姐覺得報價比較合理,于是交了3000元的訂金。然而,就在吳小姐以為可以很快開工的時候,裝修公司卻發來一份新的報價單,稱之前的估價算少了一個房間,所以需要重新估價,新的報價居然高達12萬余元,這讓吳小姐無法接受。多次協商未果的情況下,她要求裝修公司退還訂金,但對方卻不理不睬。沒有辦法,吳小姐向市消委會求助,仍舊協調不成,只有向法院提出訴訟。
林先生也與吳小姐有相似的遭遇。他與一家裝修公司簽訂了正式的裝修合同,約定裝修費總計約7.5萬元。隨后,林先生支付了首批裝修費5.48萬元,裝修公司也依約開工裝修。然而,盡管合同中已寫明“新增工程項目,需設計并報價,經雙方簽字后方可施工”,但裝修公司卻在未經得林先生同意的情況下,任意增加工程項目、抬高工程造價,使裝修預算抬高至12.6萬元。之后,裝修公司擺出一副“木已成舟”的姿態,要林先生接受。雙方協商不成,投訴到了市消委會。
■提醒:裝修一定要看好預算清單
市消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一些不誠信的家裝公司,會先用低價把消費者吸引進來,然后再在裝修過程中逐漸增項加價。面對低價裝修的誘惑,極易掉進家裝公司設計好的陷阱。有的裝修公司把一個項目拆成幾個項目分開計價,從而使實際價比預算價大大增加,致使消費者叫苦不迭。
因此,消費者要盡可能多了解裝修知識和信息,仔細查看裝修公司提供的預算。一個負責任的裝修公司,其提供的裝修預算資料應該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詳細說明所有項目的制作方法,并且不使用含糊不清的字眼;二是標明所有建材的品牌、規格、型號、廠家等;詳細列出所有材料的單價、用量、面積、總價等。一般來說如果報價低于成本,消費者不要貪便宜。
■典型案例:偷工減料新房裝成“豆腐渣”
畢先生在裝修過程中遇到了煩心事。今年6月,他和市內一家知名裝修公司簽訂合同,工程預算在5萬元左右。畢先生自己也是做建材生意的,對于裝修方面的情況也較為了解,可裝修效果讓他非常不滿意。除了鋪設的拋光磚有質量問題之外,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小問題,他多次向對方投訴,但是對方堅稱施工質量沒有問題。
忍無可忍之下,畢先生向裝修公司提出,余下的油漆工程自己找人來做。而裝修公司的監理卻在木工工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停工,并且聲稱必須按照原先約定的5 萬元工程預算先付款95%,否則公司方面將不批錢也不批料,工程無法繼續進行。畢先生向市消委會方面投訴,并找到裝修公司老板到施工現場觀看。最終該公司同意按照目前完工的情況計算價格,畢先生向公司支付了3萬多元工程款,但是新居裝修卻因此被耽擱。
而林先生的房子雖然是知名公司裝修,但裝修質量卻令人哭笑不得:瓷磚貼得不平整、空鼓現象嚴重,同一區域所使用的瓷磚規格不一;剛粉刷過的墻面多處開裂、乳膠漆脫落;水電安裝后的外露線頭更是暴露在墻體上,電線也明顯比約定的要細得多……簡直就是“豆腐渣”裝修。
■提醒:消費者可單方中斷裝修
市消委會調查了解到,業主碰到的這種問題主要是由于目前裝修市場層層轉包的亂象引起的。目前大多數裝修公司只負責接單和設計部分,施工外包給所謂的現場監理人員,再由監理在外面找來一些“臨時工”進場施工。為賺更多的錢,部分監理人員就盡量請一些較便宜的工人,這樣就很難請到一些熟手的工匠,難以保證施工質量。
市消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如果對施工質量存在爭議,消費者可以主張裝修公司共同對施工質量問題進行確認。確實存在施工質量問題的,裝修公司應停止繼續施工,并對問題及時進行補救,實際工程款項也應根據實際情況重新核算。消費者確認施工有質量問題的,可單方面提出中斷后面的裝修工程。
市消委會顧問律師、萬里海天律師事務所鄭萬臻律師向消費者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凡事都應該訂立書面的合同,而且應該盡量去細化。目前裝修公司為了吸引客人,在簽訂合同時會使用各種各樣的優惠條件, 但是待消費者簽訂合同之后又會增加一些必不可少的項目,這樣就會產生各種爭議。
第二,在合同中加入第三方的標準。由于消費者處于弱勢方,裝修是否達到質量標準也是主要的爭議之一。目前個別地方有地方性的裝修行業標準,明細了裝修中的各項指標,消費者在簽訂合同時不妨參照這些標準加入到合同之中。
第三,選擇信譽好的裝修公司和預先做好功課。在目前的情況下,消費者最好還是選擇信譽較好的裝修公司,而且要自己做好功課,不要盲目聽信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