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爵櫥柜專營店遭投訴 竟拿復合實木當實木賣
高先生就是從這里買走的“實木櫥柜”。
花1.7萬元買到一套實木櫥柜,而且還是進口實木櫥柜,這個價位竟然讓并不了解太多實木家具常識的高先生遇到了,并且成交了。隨后,發現有問題的高先生找到櫥柜專賣店,老板振振有辭地告訴他:“我賣給你的是實木復合櫥柜,實木復合也是實木呀,我說的沒有錯呀!”
高先生蒙了。到底什么樣的家具才能算是實木家具?實木家具到底該有多“實”?
事實上,高先生遭遇的困擾并不是惟一。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統計顯示,在近幾年的家具投訴中,質量問題占到了七成左右,而其中實木家具不“實”的投訴更多。
本報通過大量調查發現,實木家具不“實”的根源在于有些家具生產廠家和經銷商利用實木概念跟消費者大玩文字游戲。在這場游戲中,商人游走于行業潛規則與職業道德的邊緣,而消費者的利益則犧牲在對產品知情權的模糊與朦朧之間。如今,家具行業滿市場都打實木牌,價格卻相差幾十倍,“實木”二字到底所指何意,老百姓真有點找不到北了。
一種煩憂:
實木櫥柜不誠“實”
一組令人賞心悅目的乳白色歐式櫥柜安裝完畢后,高先生特意把妻子領來欣賞。就在他們欣賞這套精挑細選、整整花掉1.7萬元的實木櫥柜時,正在進行最后調試拉門的工人的鉆頭響了起來。鉆頭沖著門板吱吱地往里面鉆,隨后一縷碎末飄了出來,高先生看著看著,眼睛瞪大了:“這是什么呀,不是木頭呀,是密度板。可我買的時候和他們有銷售合同的。”
高先生指著合同說:“這份合同明明寫著所有外露處均為實木門板。”高先生說他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這個實木櫥柜也太不實在了,進口白樺木變成了密度板,而銷售人員介紹產品時一再強調,保證是實木材質。這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嗎?”
5月10日上午,記者隨同高先生走進欣爵櫥柜專營店。該店位于沈陽故宮懷遠門附近,這里是東北地區最大的廚具銷售集散地,來自全國的60多家專營店在這里批發零售。該店的總經理姓潘,他并不知道高先生的來意。
高先生問:“你們櫥柜門板全都是實木的吧?”潘經理回答說:“是實木復合,不是全部實木。”這句回答,大大出乎高先生的意料。潘經理接著解釋:“所有的門邊都是實木,而門板里外兩層是貼的實木,每層大概有五六毫米厚度,里面是夾芯板。”他強調,現在市場都是這樣做,北方的天氣變化比較大,如果全部采用實木做門的話,會因熱脹冷縮致使用一段時間后就會變形。
高先生聽到這話臉色變了:“你的銷售人員介紹產品時,可一直都說是實木的,根本沒提‘復合’兩個字。而且合同上也寫著進口白樺木,所有外露處均為實木,這可不能開玩笑啊。”潘經理仍然很冷靜:“實木復合也是實木啊,我說的沒有錯。”
時隔兩天,記者再次見到潘經理。他說,高先生已經跟他進行了交涉,提出按照購買櫥柜價格的二倍索賠,即3.4萬元。如果不拆除櫥柜,索賠一倍,也就是說要求賠償1.7萬元。潘經理說:“這個條件我是不會接受的。第一,我們是正規廠家,沒有賣高價,整個櫥柜我連10%的利潤都沒有;第二,你們可以到其他專營店走訪一下,這個價格就是實木復合的價格;如果是全實木,至少要3萬多元。”他還說,他們企業是北京家具協會會員單位,他已經把情況向北京家具協會匯報,協會將出示一份材料證明他銷售的產品沒有問題。
20多天過去了,潘經理并沒有出示他所說的證明。高先生把他的遭遇向沈陽市工商局沈河分局做了投訴。
6月10日上午,沈河工商分局消費者權益保護科工作人員對高先生的投訴做出答復,工商部門初步認定,高先生提供的材料既有圖紙又有公章,可以認定是一份合同書。這里的工作人員告訴高先生,他們已經找到潘經理并進行了前期調查和調解,潘經理承認櫥柜門板是密度板貼皮制成,但他不接受對高先生的個人賠償,只接受工商部門的處罰。
最后,沈河工商分局告訴高先生,他們將對這套櫥柜是否是進口白樺木進行取證;同時依照《反不正當競爭法》,認為“欣爵櫥柜”存在虛假宣傳和誘導行為,對此,工商部門將向上級請示后做出處罰,金額在1萬—20萬元之間。
一種現狀:
文字游戲背后的商家暴利
為了進一步調查沈陽實木家具市場的現狀,記者采訪了沈陽市家具協會秘書長趙娟。趙娟告訴記者,全市櫥柜產品經銷商大約有60多家,其中有不到10%是有實力的企業直銷,其他多數都是代理商。在代理商中,有的自己沒有工廠,要從別處拿貨,所以市場上許多產品不是本地牌子。趙娟說:“走進櫥柜專賣店一定要看兩樣東西:一是家具產品質量檢測報告;第二,如果他說產品是進口木料,更要看一看有沒有進口關稅票。有問題的經銷商是拿不出來的。”
為了驗證趙娟的說法,記者隨后對懷遠門附近的櫥柜銷售一條街展開了調查。這里云集著全國各地100多個品牌,記者發現幾乎所有商家都稱自己銷售的是實木產品,只有在阿吉諾等少數幾家店鋪里,記者才看到他們的銷售合同明確寫著實木或實木復合字樣。而多數專營店盡管聲稱自己銷售的是實木櫥柜,但幾乎都拿不出產品質量檢驗報告;一些聲稱采用進口木材的,更無法出示海關稅票等資料。有營業員告訴記者,賣假貨的壓根就沒有那些資料,填寫合同時也是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有的甚至把僅含30%的木材就叫實木家具。
在中街附近的一家大型實木家具商場里,記者看過幾份實木家具銷售單據,都沒有標明“實木”字樣。一位來自南方的櫥柜銷售商說,只有在顧客有要求時,他們才會標明,否則寫多了會招麻煩的。
除了多寫兩個字就怕招麻煩外,很多銷售商似乎在意的就是價格里做的文章。在鐵西區一個大型家具賣場里,一套“實木”的雙人床最低售價1000元,而就在相隔不遠的另外一個銷售商那里,一套實木雙人床售價高達3萬元。巨大的價差讓老百姓對實木家具有點犯“暈”。
從不情愿標明實木材質,到市場上混亂的價格激戰,實木家具銷售行業的文字游戲所引發的糾紛正在全國持續上演。
記者看到如下案例:
案例一:2006年3月,消費者林先生從某歐式家具專營店訂購了一套實木家具。貨到后,他發現其中的餐臺、電視柜、書柜主材標注為泰國柚木,但實際上是密度板和多層板貼柚木皮;臥室的4件家具主材標注為北美櫻桃木,實際是密度板和多層板貼櫻桃木皮。對此,林先生要求這家公司退貨并雙倍賠償。后經調解,雙方協商將原家具退回并重新制作一套。但該家具公司未履行當初調解協議,新做家具仍存在材質不符情況。家具公司表示,重新制作的家具已經是實木產品,只是消費者對實木概念的理解存在差異。
案例二:2007年12月,南京的李小姐在一家著名家具連鎖店購買了一組家具,總價近10萬元。有一次她不小心將茶水灑到了桌面上,由于疏忽沒有及時擦拭,沒想到兩天之后遇水的地方竟掉了一塊漆皮。她將餐桌中間的抽板拿到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做檢測,結果顯示:她送檢的板材,其內部并非實木材質,而是刨花板。
案例三:2010年3月,沈陽市韓女士在一家專業店花6萬元買了一套實木家具。當時銷售人員宣傳這是出口美國的產品,質量無可挑剔。可是家具到家沒幾天臺面就起了泡泡,經檢查是密度板做的。當韓女士去討說法時,商家給出的答復卻是“當初又沒有說100%是實木的,不能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