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充值卡”為何吸引消費者
在北京工作的孟寧經常要往山東老家打電話,“以前每個月長途話費近二百元,在朋友推薦下我買了"山寨充值卡",打長途每分鐘只要一毛錢,省了不少錢。”
孟寧向記者描述了這種充值卡的使用過程:“攤販先是用我的手機撥打了一個"0"開頭的奇怪號碼進行充值,然后又撥打了另外一個電話讓我查詢余額,語音提示里面的確已經存了100元。”孟寧說,“隨后,攤販在我的手機上設定了一個快捷鍵,當我打電話時先撥"1",手機便會自動接通一個"0573"開頭的號碼,接著有語音提示讓我掛機。”掛機不久,孟寧就會接到剛才撥打號碼的回電,語音提示她撥打預叫號碼。經過一番等待,孟寧撥叫的電話終于接通。
記者了解到,為了低話費而購買“山寨充值卡”的消費者不在少數。中國人民大學一位黃姓同學告訴記者:“盡管操作比較繁瑣,但因為便宜,好多同學都在使用。”
低廉的話費是怎樣實現的
為了解“山寨充值卡”話費低廉的原因,記者經一個銷售人員引薦,在東直門附近一家旅店的地下室里見到了相關代理人。這個名叫黃何的男子自稱美國硅谷動力公司市場經理,他告訴記者,這種充值卡也叫回撥卡,是一種網絡電話,簡稱VOIP。“目前,VOIP在中國只有5%至8%的人使用,市場前景廣闊,我們公司每月能賣出一萬張這樣的卡。”黃何說。
當記者問話費為何便宜,黃何說,他們公司跟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都有合約,每分鐘話費低至6分錢。當記者提出想看一眼合約時,黃何說:“合約我們也看不到,但是絕對合法。”
記者就“合約”一事咨詢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否認這是移動通信的業務,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對此事采取了回避態度。
身在通信行業的張先生告訴記者,這種表面看來特殊的通話業務,實際是基于因特網協議的語音電話服務,簡稱VOIP(Voiceover Internet Protocol)。由于語音信號通過互聯網傳輸,成本低廉,一些人便把VOIP技術視作繞過傳統運營商從而節省通話開支的“捷徑”,尤其是在撥打長途電話的時候。
“ 回撥電話是VOIP的一種形式,通俗講就是把打電話變成接電話。撥打預約號其實是撥通了這個局域網當中的某一個服務器,回鈴后相當于接通了這個服務器,再次撥號發出指令就是接通了這個局域網當中的另外一個服務器。”張先生說,“也就是說,由一個服務器撥叫兩個電話,實現三方通話。”
魚龍混雜的“山寨充值卡”市場
使用“山寨充值卡”的過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孟寧一樣順利,還有不少人遭遇各種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大三學生李怡心在學校附近的小攤上購買了一張面值100元的“電話充值卡”,攤主告訴她充值100元可返還160元話費。充值時她發現手中的“ 電話充值卡”與普通充值卡神似形不似,只能撥打電話,費用不能用于發送短信,也無法支付電話月租費以及各類增值服務費。這號稱260元的話費在李怡心沒怎么打電話的一個星期內,竟如蒸發一般地花完了。
與李怡心經歷類似,楊亮也在經過一個賣手機充值卡的攤位時,被“充50送50”的優惠活動吸引。攤主反復強調,使用“回撥卡”撥打國內長途電話、市話一律每分鐘一角五分。但沒過一星期,楊亮購買的“回撥卡”便無法正常使用。楊亮撥打了幾次攤主提供的客服電話,均無法接通。
此外,這種卡的價格也五花八門,有的差距還很大,使消費者無法掌握卡的真實價格。
話費混亂背后的灰色地帶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混亂的市場?價格混亂是否擾亂了電信市場?帶著疑問記者采訪了多年從事網絡電話研究的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闞凱力。
闞凱力告訴記者,這種電話的費用主要集中在網絡信號落地支付給運營商的落地費。“政府對這個費用規定的上限是每分鐘6分錢,但由于各省市運營商開出的資費不同,網絡電話經營者也許會爭取到更低的費用,使得最終話費各不相同。”闞凱力說,“目前,這種業務處于灰色地帶,政府未公開允許經營。”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我國相關政策法規,VOIP歸屬于基礎電信業務,基礎電信業務只允許傳統電信運營商經營,其余實體禁止經營。但目前我國并沒有針對這項技術的具體監管細則。
這位負責人說,禁止其余實體經營VOIP主要是出于對該技術通話安全性無保障的考慮。假設放開對VOIP的限制,不僅會擾亂通信市場,在網絡電話的質量無法保證、斷電后無法使用的情況下,開放市場亦是對用戶不負責任。此外,目前對網絡電話無法進行有效管理,這也構成對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對消費者而言,還要防范那些不法分子打著低資費的旗號或者是利用VOIP技術任意顯示來電號碼進行詐騙。
但也有人認為,一味地禁止VOIP實際并不符合市場發展趨勢。闞凱力說,話費需要市場來調控,不能因為價格不統一就擔心會沖擊電信市場。“我建議進一步開放網絡電話,打破壟斷,推動市場競爭。電信運營商應大大方方地迎接挑戰,順勢而動,以保證我國電信產業的長期競爭力。”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舒華英說,從理論上講,網絡電話的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具有發展前景,“何不加以規范、引導,讓更多消費者享受此技術帶來的實惠?”至于一些消費者遭遇話費“蒸發”,或使用“有效期”短的問題,舒華英認為,這些都屬于不法商販的經營問題,有關部門應該加快網絡電話的合法化,加強監管,維護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