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藥品由于暴利驚人,很多藥店千方百計地向顧客推銷。令人不解的是,衛生、藥監、工商等部門不愿意插手此事,而且各有苦衷;一些企業考慮到資金、品牌等因素,也大多選擇了沉默。危害群眾用藥安全、擾亂藥品市場的山寨藥品,于是處在了監管盲區。
現狀
山寨藥品數量驚人
慢嚴舒檸的“檸”字少了木字旁,金雞膠囊的藥準字批號變成了“健”字號,記者近日深入北京、河南、內蒙古等地進行調查,發現不少假藥堂而皇之地擺在藥店出售,現象之泛濫令人吃驚。
記者在多家藥店內看到,一些熟知的藥品均被仿冒,包括999感冒靈膠囊、21金維他、千金系列、花紅系列、慢嚴舒檸。這些仿冒藥品乍一看沒什么異樣,但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在基本相同的包裝下會有細小的差異,多數仿冒藥品選擇了同音異形字,或將“膠囊”、“顆粒”、“片”進行交叉替換。批準文號多為準健字或準食字,也就是保健食品,而不是藥品的準藥字批號。
某知名醫藥企業事業部經理告訴記者,仿冒他們藥品的“山寨產品”數量驚人,而且范圍很廣。
利潤是正品藥的十倍多
藥店本來是保護患者的最后一道關卡,但由于仿冒藥品利潤驚人,很多藥店千方百計地向顧客推銷仿冒藥。那么仿冒藥品的利潤究竟高到了什么程度呢?
治療咽炎的常用藥品慢嚴舒檸,零售價在每盒14元左右,而記者在開封一藥店買到的仿冒慢嚴舒檸,價格便宜了一半。
在鄭州保健品批發市場,慢嚴舒檸仿冒品的批發價更加便宜。
經過討價還價,記者最后以每盒1.1元的價格拿到了假冒的慢嚴舒檸。據記者調查,藥店銷售一盒正品慢嚴舒檸的利潤在10%到20%之間,而銷售仿冒品的利潤則是正品藥的十倍多。
本版稿件綜合央視、《楚天都市報》
企業沉默:高調打假等于品牌自殺
面對部分終端藥店仿冒藥品泛濫的現狀,正規廠商也表示很氣憤。但為什么一直以來很少聽見正規藥品企業出來打假呢?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出了實情:很多醫藥企業認為,高調打假等于品牌自殺。
桂龍藥業華中區經理曾劍雄介紹,近三年來,該公司在全國范圍內查出30余種山寨版“慢嚴舒檸”,這讓企業焦頭爛額——公司每年花費大量的精力打假,但效果甚微。
曾劍雄說,自家生產的藥要依靠零售藥店幫忙銷售,那么對同時銷售仿冒品的藥店只能是規勸,但規勸只能管一時,個別實在不聽規勸的藥店只能下律師函,最終搞得藥店不賣自己的藥品了,吃虧的卻是廠家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多數企業選擇沉默。
審監分散:管理部門不愿主動插手
采訪中記者發現,雖然山寨版“藥品”擾亂市場誤導消費,但相關監管部門不愿主動出擊,其間還流露出幾許無奈。
工商部門稱,先將相關產品進行質量鑒定,只有偽劣產品,工商部門才能進行查處。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表示,這些所謂的山寨版“藥品”包裝上印著的批準文號,不是藥品的批準文號,應該由衛生行政部門管。
衛生行政部門則表示,標有“食”字號的食品和標有“健”字號的保健食品,已經取得了相關批準文號獲準生產。只有在“有宣傳療效字樣的保健食品或者是仿冒藥品進行銷售”時,衛生部門才能依法查處。從過去查辦的案例發現,零售藥店擺在柜臺上的仿冒品數量太少,不足以量“重刑”,而且現有法規的打擊力度不夠強勢,起不到震懾作用。
另一個導致各方執法有苦衷的原因還在于:2005年7月1日,國家藥監局頒布的《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開始施行后,衛生部制訂的《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廢止,使得審批與監管分散在藥監和衛生兩個不同的部門,管理起來更加不便。
山寨藥品泛濫 利潤是正品藥的十倍多
2008-12-26 15:54 大眾網-齊魯晚報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手術費不夠不要上醫院 小心縫好后被醫生拆線(
- 2北京曝光4種不合格保健品 金維康維生素片上榜
- 3北京市藥監局認定同仁醫院用假藥導致患者死亡
- 4致成都通德藥業有限公司公開信
- 5鈣爾奇善存禮盒過度包裝被判退貨
- 6洋紫荊等3家假牙違法生產企業被查封
- 7網曝北京垃圾圍城成“七環”:濃煙滾滾蚊蠅肆
- 8四川成都通德藥業穿琥寧涉嫌致女童死亡
- 9北京安貞醫院辟謠 驚現超級病菌不實系因糾紛
- 10網曝溫州百名醫生吃回扣 衛生部要求浙江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