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得了病怎么辦?每個人都會說:“快到就近的醫院看啊!”但農民工的回答卻并非如此。近年來,外出打工的農民越來越多,與此同時,農民工返鄉看病的現象也隨之出現。
面對“天價醫療費”,農民工不得不選擇返鄉看病
今年4月底,河南省商丘市人民醫院收治了一位工傷患者徐某。他在操作機床時,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被軋成粉碎性骨折。老板把他送到當地的一家醫院,簡單的處理就花了2000多元。當聽說還要拿8000元的住院費和手術費后,老板再無音訊。無奈,徐某只得回老家治療。所幸的是,花了3000多元、住了十幾天醫院后,徐某的幾個手指頭恢復了功能。
6月初,在外打工的歐某在懷孕兩個多月時,被查出輸卵管妊娠伴隨出血。為了節省開支,歐某只好連夜坐火車趕回商丘;氐缴糖饡r,歐某已經出現休克癥狀,渾身發涼,意識模糊。經商丘市人民醫院及時搶救,才將歐某從死亡線上拉回。該院婦產科醫生魏瓊稱,如果歐某再晚回來兩個小時,就可能死亡。
據河南省商丘市人民醫院工會主席李自強介紹,今年他們先后收治了29個返鄉看病的農民工。有些急重癥農民工病人如果救治不及時,很可能造成嚴重后果。而農民工返鄉看病并非個別現象,據不完全統計,該市的中醫院、市一醫院,今年上半年也收治了30多個返鄉看病的農民工。
這些農民工為什么要冒著生命危險返鄉看病呢?說到底,就一個字:“錢”。由于沿海發達城市的醫療費用比內地高出了不少,患病的一般城市居民都難以承受,更不用說收入本來就不高的農民工了。在難以承受的“天價醫療費”面前,農民工不得不選擇返鄉看病。
資本和勞動力“博弈”的不平等
一些專家指出,現階段,農民工群體在與企業主的“博弈”中,完全處于弱勢地位,為生計奔波的農民工不得不屈從資本的壓力,接受工資待遇低、勞動條件差的現實。
據福建省泉州市衛生部門掌握的情況,該市諸多的制鞋、樹脂、石材、礦山等行業中,職業病危害作業點超過一萬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工人達到七萬多人。據泉州市總工會的調查,當地有些企業勞動安全生產措施長期處于空白狀態,有的企業甚至于連最基本的防護措施——口罩都不發放。實際上,不少農民工是以透支自己的健康為代價來賺取有限的工資報酬。從表面看,農民工返鄉看病與醫院收費的高低有關系,但這種現象的背后卻反映了一個社會問題: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致使在遇到工傷或自身突發重大疾病時,農民工不得不返鄉看病。
就工傷而言,由于農民工從事的大多是一些高危行業工種,受傷幾率很大,問題是,農民工受傷后很難得到及時的治療。主要原因是一些單位或企業不按規定為農民工上工傷保險,一旦出了事故,便一推了之。再就是農民工維權意識不高,打工時很少與工廠簽訂勞動合同,只關心工資多少。因此,農民工一旦受了傷,要么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忍著,忍不住了再返鄉治療。其實,這種情況完全可以避免和解決:是工傷就應該由農民工所在的單位解決。
第二種情況就是農民工突發重大疾病。由于農民工收入低、負擔重,一旦遇有重大疾病便束手無策。然而,這也并不是沒有辦法解決的!秳趧臃ā返70條規定,“國家發展社會保險事業,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第73條還規定,“勞動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一)退休;(二)患病、負傷;(三)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四)失業;(五)生育。”由此可見,參加醫療保險是解決農民工看病難的有效途徑。
然而,現實中的問題是,誰為農民工辦理醫療保險呢?商丘市勞動保障局醫保科科長朱國琳說,根據有關規定,原則上應該是在哪兒就業就在哪兒參加社會保險。國家雖然對養老、工傷、醫療、失業和生育實行強制保險,但現實中卻很難實現。這主要是因為現在很多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法律意識不強,不愿為農民工辦理社會保險,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制約,導致工傷、醫療保險很難全面推開。
誰給農民工看病買單
目前,有關部門已開始探索解決農民工看病難問題,但是這種探索僅僅是開始。
據介紹,為了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國家已經開始采取一些措施。一是在農村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目前全國已開始推行。農民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費用,就可以基本上解決看病難問題;二是建立大病醫療救助機制,目前不少地方已開始試行。然而,這種制度是對農民而言的。作為農民工,身份雖然是農民,但是在城市打工,實際上是工人,享受不到農民的待遇。實際做法應該是,農民到城市打工就成了工人,應該享受城鎮職工的待遇,享受城里人的醫療保險待遇。要解決看不起病的問題,還是應該由企業負擔。然而,目前對農民工的醫療保險還沒有具體規定,要解決農民工看病難問題,還是應該由企業參加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
勞動保障部門對解決農民工的醫療保障問題又有什么對策呢?商丘市勞動保障局醫?瓶崎L朱國琳稱,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還僅僅處于起步狀態。商丘市目前已開始為長期的、有固定工作的農民工辦理醫療保險,其他大部分農民工則沒有辦理醫療保險。此外,最大的困擾還在于,目前的醫療保險還不能跨區域互通。農民工流動性太強,隨意性太大,工作單位不固定,就是給農民工上了醫療保險,由于醫療保險不能實現跨區域互通,農民工到處跑,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關于如何解決農民工看病難問題,商丘市勞動監察大隊大隊長王天祥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是農民工的身份要認定。農民工參加醫保,全國應是統一賬戶,每一個農民工的賬戶是惟一的,全國各地都可以使用。只要未中斷繳費,就可在所在地的定點醫院就醫并可隨時查詢。二是農民工和所務工的用人單位都要按一定比例繳納醫療保險費。三是農民工在所在地的醫院就醫時,與當地城鎮職工基本醫療統籌支付標準相同,一個年度內支付最高數額為當地年社會平均工資的三倍,超出的部分按是否參加大病保險報銷。報銷方式采取以就醫所在地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標準執行。四是農民工達到退休年齡時不能在外地務工的,也要有靈活政策,可以由農民工自己仍按一定比例繳納醫療保險費,確保享受醫療待遇。
重“政績”輕勞工的背后是扭曲的發展觀
有關專家指出,農民工不得不選擇返鄉看病,也反映了當前勞動力與資本關系的嚴重失衡:一方面資本重于泰山,另一方面勞動者輕如鴻毛。“現在招商引資成了有些地方政府最大的‘政治’,各級都有指標,‘揀到籃子里的都是菜’,至于勞動保護、用工環境,只要不出現太大的問題,地方政府往往并不放在心上。”一位勞動保障部門的人士無奈地說。
目前,GDP仍是不少地方政績考核最“硬”的指標,而招商引資成了政府的頭等大事,從而注定了勞工與資本的不平等的“博弈”關系。福州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甘滿堂博士認為,我國農民工勞動待遇過低、勞動條件改善緩慢的問題長期無法得到根本性解決,與一些地方政府扭曲的發展觀不無關系。“一些地方政府完全站在了資本一方,形成了關系緊密的利益關聯體。因為企業可以給地方創造GDP,帶來稅收,增加財政收入,而這些被視為最能體現政府的政績。有的地方甚至擔心嚴格的勞動執法會挫傷投資者的積極性,影響了招商引資,至于對勞動者的權益保護,往往是說得多,做得少。”
“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是什么?是提高全體民眾的生活水平,是提高勞動者的健康水平,經濟發展絕對不能以透支和犧牲勞動者的健康為代價,這是地方政府當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必須予以重視的問題。”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開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