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藥店買藥的市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進藥店,總會有營業員笑臉相迎并熱情問候,他們會滔滔不絕地向你介紹各種不同的藥品或保健品。他們精心推薦的藥物效果真特別好?記者昨天調查發現,市區部分藥店存在銷售員“忽悠”顧客的現象,那些品牌效果都很好的藥都被放在了貨架不顯眼的位置,市民一不留神就會掉進推銷員設置的陷阱,多花了錢還不見得買到了合適的藥,甚至是買了臨近過期的藥品。
市民投訴:
買來的“推薦藥”原是保健品
徐老太爺今年87歲了,患有白內障,老人沒能逃過藥店促銷人員的蠱惑。
本月初,他到汶河南路一藥房,準備買眼藥水。進了藥房,售貨員們非常熱情地向他推薦了一種“伊視清”的藥水,稱這種藥對白內障特別是老年性白內障等非常有效。徐老太爺聽后決定買一盒試試。可這種藥價格不菲,一盒就是128元,
老太爺有些嫌貴,促銷人員就說了:“雖然這藥價格貴點,但效果很好,我們這每天有不少回頭客,大家都反映這個藥管用。再說,您現在趕上了促銷活動,原價150多元,現在128元,多值啊!”促銷人員勸說道。
老太爺半信半疑地買了藥,回家后不會使用,找到護理人員,他們拿起來一看就說上當了,原來說明書中明確寫著批準文號為衛健字,這說明該物品是保健品并不是藥品。經市消協聯系,經銷商最后還是將全部錢款退還給了老人。
記者暗訪:
熟悉藥一般都不會被推薦
“新康泰克不行,這個藥效更好”、“這種創可貼比邦迪牌的更透氣”……近日記者走訪了市區多家藥店,發現當顧客一入店,營業員馬上圍攏上來,忙著推薦“最熱銷”藥品,這些藥品通常被放在柜臺的顯眼地方,大多數是沒什么名氣的,相形之下消費者熟悉的藥品卻常常被遺棄在邊柜角落里。
記者來到躍進橋附近一家藥店暗訪。剛走進藥店,一位女營業員迎了上來:“您好,請問需要哪方面的藥?”“有治咽炎的藥嗎?”記者問。營業員立即將記者引到一個柜臺前,拿起一盒標價8元的扁鵲牌咽炎片說:“您看看這個吧,這種藥效果非常好。”記者拿起一盒,營業員見狀又拿了4盒說,這是中成藥,5 盒一個療程。記者表示沒試過,還是想要吳太牌咽炎片。營業員滿口答。
應又將記者領到另一個柜臺前,拿出一盒止咳藥說:“這個藥和咽炎片的效果是一樣的。”見此情形,記者有些不耐煩:“到底有沒有吳太牌咽炎片啊,沒有我就不要了。”最后,這位營業員在柜臺的不顯眼處拿出了吳太牌咽炎片。本來5分鐘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整個買藥過程卻用了10分鐘。
業內自曝:
極力推銷臨近過期藥品
近日,一曾在藥店上班的人員向本報曝光藥品推銷員的工作內幕,直言:“他們的做法太黑了!”
據這位女士稱,在她工作的藥店里,有多名促銷員,“只經過幾天的培訓,穿上白大褂就可以賣藥了。”促銷員的任務就是向消費者推銷自家經營的品牌藥品。促銷員沒有保底工資,收入全靠藥品提成,每推出一件藥品就有一定提成,此外每人還有一定的推銷任務。
比如藥店經常低價購進一些臨近過期的藥品,然后將任務分解到各個人,全面推銷。拿化痰止咳的藥來說,如果要推銷半夏露,遇成年人指定要急支糖漿的,促銷員就會吹噓急支糖漿一般是孩子服的,成年人用半夏露比較好,而遇孩子指定要急支糖漿的,又反過來稱小孩用半夏露比較好。
另外還會推薦高價藥。“只賣貴的,不賣對的”是促銷員的工作口號。不少藥的進價并不太高,但定價都非常高。比如,“益母草顆粒”進價1.85元,售價15元;“孕試紙”進價0.5元,售價5元;“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定價3.2元,售價竟高達62元!
用精裝藥取代簡裝藥是又一推銷技巧。一般的黃連素價格在幾元左右,精裝的黃連素賣到10多元,價格翻了好幾倍。“促銷員會說,精裝的帶消炎功效,簡裝的不帶。但實際上藥效是沒有什么差別的。”
“將自己藥品換到醒目位置,將大品牌的藥擺到最低層架子上”,藥品的擺放也有名堂,盡管這種做法不符合規定,但沒有人來檢查。最后一招就是偷梁換柱。小孩的藥,如果藥店沒有,促銷員亦不罷手,就賣成人藥,并囑咐顧客:“掰一半吃,沒問題。”
原因調查:
都是利潤空間在作怪
對于這種現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該現象確實存在。售藥員推薦價格高的藥品或特定藥品,主要是因藥店將銷售額直接與他們的工資掛鉤,推銷出去的藥品越貴、越多,店員拿到的工資就越多。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廠家促銷或是廠家“買通”了店員,如果店員推薦了他們生產的藥,可能就會給相應的報酬。
據這位人士說,一些藥店尤其是規模較小的藥店,為了追求單品種的毛利潤,會向消費者推薦一些知名度不高但利潤空間較大的藥品。該人士舉例向記者說,以同為“復方氨酚烷胺膠囊(片)”的感冒藥為例,有快克、感康及一些不知名品牌等許多藥品,但消費者購買時,店員往往會推薦非品牌藥,而把大眾品牌藥放置在較為隱蔽的地方。背后的原因就是,盡管售價相近,但進價最大要相差6元/盒。
有時店員打著低價旗號推薦的藥,背后卻有貓膩。如強力枇杷露,不同廠家的進價不同利潤也不同,店員自然更愛推薦所謂的“便宜藥”,賺取更多利潤。藥監部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雖然雜牌藥廠和品牌藥廠都通過了GMP認證,表面上看,藥品質量都是合格的,但藥品的生產工藝水平和原料用料還是存在著一定差別。此外,有些廠家為了提高藥品銷量會給營業員回扣,營業員因此賣力推薦。
時報提醒:
面對“推薦藥”得留心
消費者去藥店買藥,如果遇到店員過分熱情地推薦藥品,還是得多留個心眼。在購買非處方藥時,不妨選擇以前服用過、證明有一定療效的藥品比較穩妥;最好聽從藥店職業藥師的推薦。但如果藥師不問病情,一味推薦高價藥,消費者還是該警惕點,要慎購他們賣力推銷的不知名藥品和保健藥品。
感冒了就買感冒藥,牙疼就買止疼消炎類藥。如果藥店人員推薦的藥品跨度太大,最好不要聽從推薦。選藥時記得仔細閱讀說明書上的適應證、用法、用量、禁忌,并且注意保質期。
新聞鏈接:
太原藥品促銷員被“趕出”藥店
前年,太原市藥監局就發出通知,要求藥品零售企業清退所有派駐藥店的藥品促銷員。太原市藥監局有關人士稱,根據有關法規,零售藥店在向消費者銷售藥品時,必須準確無誤,并正確說明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項。因此,零售藥店以及連鎖門店必須規范自己的銷售行為,嚴禁店內營業員以促銷為目的向消費者推銷藥品,凡屬于藥品生產廠家或經銷商(代理商)派駐店內的駐店藥品促銷員,一律清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