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新醫改百舸爭流,廈門財政在敢為人先、先行先試的特區精神引導下,新醫改工作屢有創新,如被稱為“廈門模式”的全民醫保,是覆蓋城鄉及外來人口一體化的大醫保;創造性地實施醫療資源大重組,三級醫院接管社區醫院;建立覆蓋全市大多數人口和醫療資源的大網絡,即“廈門市民健康信息系統”等。
不久前,記者到廈門近距離探訪了這里的醫改。
大醫保 民醫保,城鄉一體化
“我們倆看病能報銷,沒想到的是,孩子也能參加未成年人醫保,這下心里真是踏實了。”已在廈門務工6年的何先生,說起廈門的醫保,滿懷感慨。他于去年年底參加了醫保,今年因腸炎住院,花了5000元,報了3000元。他說,全家的醫保算是他“最后的擔心”,這個問題解決了,他們全家就準備在廈門安家了。
廈門是一個島嶼城市,外來人口占30%以上,他們的醫保問題可以說是廈門醫保工作的“試金石”。令人欣慰的是,70萬左右的外來人口目前都已應保盡保。同時,農民工夫婦只要有一方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并繳交社會保險,其未成年子女即可參加醫保,享受和本地孩子一樣的待遇。
之前,廈門已經將中小學生、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逐步納入醫保,真正意義上的全民醫保在廈門成為現實。
“對于老百姓最為關心的醫療、教育、出行和住房問題,財政要千方百計籌集資金給予保障。”廈門市財政局局長黃強表示。
2006年11月,廈門市出臺了《廈門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暫行辦法》、《廈門市未成年人醫療保險暫行辦法》,決定從2007年1月1日起,將具有本市戶籍、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三類人員納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同時將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18歲以上在校生,納入未成年人醫療保險,從而從制度上掃除了“醫保死角”。
2008年,該市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施意見》,決定從2008年7月1日起,在推行全民醫保的基礎上,將未成年人及農村居民的總籌資額由每人每年130元統一提高到240元,其中財政補助190元。同時,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由衛生部門監管、商業保險公司承辦模式,轉變為統一由勞動保障部門管理,在全國率先建立城鄉一體的“大醫保”體系。
“廈門的醫改在許多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說起醫改,廈門市財政局社會保障處處長黃維津頗感驕傲。他告訴記者,廈門在全國率先推行的全民醫保,被國務院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部際聯席會議確定為“廈門模式”。
“制度的保障是改革成功的關鍵。財政在給予資金保障的同時,還從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出發,積極參與醫改制度設計。”黃維津舉例說,在制定未成年人醫保方案時,財政部門認為,未成人醫保的主要目標是解決大病保險,因此統籌的50元放在個人賬戶作用不大,統籌使用更能提高效率,最終意見被相關部門采納。
在財政資金的有力保障下,廈門市城鄉居民參保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目前,全島220萬常住人口中,88%的人口參加了醫保。
大重組 三級醫院帶社區醫院
造成看病難、看病貴有很多原因,但從深層次看,醫療資源不足和不均是最重要的。實現全民醫保后,如何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成為廈門市重點關注的問題。廈門通過創造性地推行“醫療重組”,短短一年時間,各社區的門診量近乎翻番。
據了解,廈門的“醫療重組”計劃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將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康復、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六位一體”職能進行分離,組成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分兩個機構。前者由財政全額撥款,實行收支兩條線;后者與三級醫院進行整合,實行“捆綁式管理 ”。二是取消二級醫療機構,即區級醫院,把部分醫務人員擴充到社區醫院,提高社區醫院診療水平。
在廈門市第一醫院分管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盧院長看來,“捆綁式管理”就是兩家人變成一家人。“托管的社區醫院相當于我們的一個科室,人財物都是由總院統一管理,統一協調。”目前,廈門市內 15個社區分屬3家三級醫院,其中廈門市第一醫院托管7家,中醫院托管4家,中山醫院托管4家。
要實現“小病進社區”,關鍵是提高診療水平,改善醫療環境。為調動大醫院接管社區醫院的積極性,鼓勵優勢資源下沉,廈門市財政對社區門診每人次補助11元,而三甲醫院只有3.5元。同時,對所有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實行標準化建設,每個中心在原有基礎上按1000平方米標準進行改造或擴建,財政部門對所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場所租購和裝修費用給予全額結算,并對每個中心安排100萬元進行設備改造。此外,還對社區醫院實行免掛號費;降低藥品價格,實現優惠差率銷售;降低醫保統籌自付比例,一般比大醫院低7-13個百分點;檢查、檢驗、治療等費用均照一級醫療機構收費標準執行。醫院減收的費用,由財政進行補貼。
“你要問我具體多少醫務人員,我還真不好說,因為我們中心的人員與總院之間是相互流動的。”面對記者的問題,廈門市第一醫院中華社區醫療服務中心主任謝小平表示。他告訴記者,幾乎每個月,社區都會有醫生或護士到總院去培訓,而總院也會派醫生下來,有專家過來坐診一兩天的,也有半年、一年都在這里的。他自己也是從第一醫院過來的。
在該中心,記者看到,修葺一新的服務大廳窗明幾凈,全科、內外科、骨科等科室一應俱全,患者人數不少但井然有序。
“我原來就老去第一醫院找王大夫看病,現在她到這邊來,我也跟過來,而且這里離我家很近。大醫院看病最少得一個上午,這里不用掛號,直接在這兒等醫生。今天等了半小時就看上病了。”骨傷科室內,前兩天不小心摔斷胳膊的曾大叔,一邊跟記者聊一邊把受傷的胳膊伸給大夫王寶月。
“三級醫院的服務,一級醫院的收費,這就是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病人增加的秘訣。”廈門市衛生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醫療重組”計劃實施以來,全市社區醫院門診量近乎翻番。像中華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每天的接診量就近千人,每月能給老百姓節省15萬元左右,這實惠都是看得見的。
“只要是給老百姓實惠,財政從來‘不差錢’,但也要堅決杜絕亂開藥、過度診療行為,并從制度和機制上加以完善。”黃維津說。財政每年都會推動社會保障部門通過招標選定會計中介機構進行稽查,建立第三方稽核機制,重點對定點醫療機構和藥店進行審計,加大對違規違紀醫療行為的檢查和處罰力度,規范診療行為。同時,建立公益性醫療機構內部管理和成本費用控制制度,健全內生運行機制,嚴格成本核算,并對財政資金進行績效評價,引導醫療機構提供價廉質優的醫療服務。此外,還通過建立一線醫護人員收入分配和獎懲機制,促進醫療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醫療診治水平。
大網絡 健康信息系統便民惠民
在大醫院和社區醫院患者實現分流的同時,一張無形的網絡卻把他們緊緊聯系在一起,使患者能夠在大小醫院之間方便自如地轉診,醫療資源也通過這一網絡實現優化配置。
“你看,有了這張卡,我去哪看病都不用帶病歷,卡里什么信息都有,很神奇。而且掛號、交費時也方便,把卡給工作人員,不用再問姓名、藥名什么的,節約很多時間,非常方便。”在中華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正等候看病的盧大爺揚著手中的健康卡向記者介紹道。
“他說的健康卡‘神奇’功效,其實是一個信息系統,即‘廈門市民健康信息系統’。”謝小平介紹說。該系統為所有廈門市民建立了一套從胚胎到死亡全生命周期的電子健康檔案,它包含了社區建檔、婦幼保健、計劃免疫、健康體檢、臨床就診、醫學影像、自我保健等功能模塊,是目前國內最為詳細的健康檔案。
更“神奇”的是——在謝小平看來,健康檔案還打破了醫院間的信息壁壘,有效減輕病人負擔。
他介紹說,廈門有多家醫療機構,由于利益關系,信息無法共享,市民即便有醫?,換一家醫院看病,也得重新辦就診卡、病歷本,甚至一些檢查也得重新做,從而增加了許多費用。而有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統之后,聯網的各醫院醫生,都能調閱患者電子病歷,而且全市3家三甲醫院的醫學影像也能共享調閱,節省了成本。據測算,僅2008年,該系統就為患者避免重復醫學檢查并減輕費用負擔2100萬元。
但黃維津認為,市民健康信息系統的更關鍵作用在于加強監管。以往醫生開什么藥,一般很難監控,而現在,所有處方信息上網公開,什么病什么藥開得最多,都處于監督之下,從而規范醫生行為。通過該系統還可以進行電腦分析,哪些病用什么藥最多。這樣一方面可以科學監管疾病趨勢,另一方面可對所需大量藥品進行集中采購,實現陽光操作。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廈門已建成市民電子健康檔案100多萬份,占全市戶籍人口的60%。全市36家主要醫療單位都已實現聯網,占全市醫療資源的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