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生源減肥產品
在所有的治療領域中,減肥(減重)市場幾乎毫無懸念地擁有最多主動服用的患者需求,當更輕、更瘦不僅成為健康需求,更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審美標準,藥物和保健品市場同樣躍躍欲試。
盡管出于安全考慮,全球藥物監管部門對于減肥藥物的審批始終趨緊,但企圖打減重藥物療效擦邊球的非藥物市場卻幾近瘋狂。于是,在減肥“藥準字”產品集體隕落的時候,保健食品則成為減肥市場的“生力軍”。除此之外,一些五花八門的減肥產品也開始充斥各種營銷渠道。
此前,國家藥監局曾曝光過“7色瘦”、“纖佳麗牌減肥膠囊”等21款假冒保健食品,其中有13種屬于減肥類,檢出西布曲明以及瀉藥酚酞。有些減肥產品還違規添加了麻黃堿、安非他命或利尿劑成分。
專家還指出,像綠瘦、碧生源、左旋肉堿等相關對外宣稱減肥藥的產品,其本質均屬于保健食品范疇。
“空窗”的正規軍
“藥準字”減肥產品的空窗期已經持續了3年。
從2000年鹽酸西布曲明(曲美)在我國獲準上市,到2010年10月31日因安全問題被國家藥監局緊急叫停,以著名的“曲美”為典型代表的“藥準字”減肥產品在中國市場經歷了真正的“黃金十年”。
“曲美退市后我們也看過其他的品種,想借原來的渠道彌補一下損失,但是根本找不到類似的產品,差太多了。”昨日,曲美某大型全國分銷商接受采訪時表示,“產品本身的因素之外,也很難會有一家公司去為一個單一品種投入巨大的心血來培育,天時地利人和恐怕都難碰到了。”
1997年,美國雅培制藥以鹽酸西布曲明為主要成分的中樞減肥藥獲得美國FDA批準上市;2000年,四川太極制藥的仿制品種“曲美”在國內上市,在后者密集的廣告營銷推廣下,曲美銷量迅速釋放,成為國內該市場占有率最大的贏家。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SFDA南方所)廣州標點醫藥信息有限公司數據,2009年國內減肥藥(處方藥類)市場規模為10.9億元,而曲美單品種銷售額達到8.97億元,年均市場占有率達76.3%。
而這一點從太極集團公開的資料中也可以得到印證,上市10年內,曲美共帶來50億元的銷售收入,最高年銷售額達4億元。即便是在退市當年的前半年內,以“曲美”為代表的膠囊制劑僅用1515萬元成本就換回1.23億元的收入,利潤率高達87.64%,屬于絕對的明星產品。
盛極而衰的轉折發生在2010年。
由于長期使用中樞類減肥藥會引起心臟及神經系統等方面的嚴重損害報告不斷增多,歐盟、美國先后宣布了鹽酸西布曲明的退市,當年10月,中國藥監局也最終宣布了對曲美等代表品種的下架。
“學術界對于藥物減肥一直比較謹慎,醫生們一般不太會主動給患者開這類藥物,即便是確實需要,藥物也一定只是輔助性作用,”國家藥品評價中心專家孫忠實就這一問題曾向本報表示,“國際上先后一共批準了6個減肥藥,現在5個都因為安全性問題被停掉了。”
唯一幸存的就是“奧利司他”。
與曲美作用于中樞神經以抑制食欲的機理不同,外周減肥藥奧利司他通過阻止食物中的脂肪水解,減少人體的熱量攝入,一度成為臨床醫生公認的較為安全的減肥產品。
“奧利司他在大城市的白領人群中賣得特別好,雖然當時賣不過曲美,但是市場也一直很穩定。”上述分銷商告訴本報。
作為瑞士羅氏公司研發的減肥藥物,奧利司他(中國商品名“賽尼可”)上市后每年為羅氏藥業帶來億元的銷售額,到目前為止,全球累計銷售超過50億瑞士法郎。
數字顯示,羅氏每年在全球推廣賽尼可的費用超過了3億美元;在中國,賽尼可市場推廣費用的50%以上用在了醫院方面,形式主要是開學術會議和建立肥胖門診。
但2010年,曲美退市本應騰出的市場空間并沒有給賽尼可帶來太久的歡樂,一紙安全通告將賽尼可同樣推入了市場的下行周期。
2011年3月4日,國家藥監局官方網站發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醒關注奧利司他安全性問題”的告示:宣布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共發現有關奧利司他的病例報告120余例,主要不良反應表現為便秘、腹痛、腹瀉、頭暈、月經紊亂、皮疹等,以及一些罕見過敏反應。
而結合此前美國FDA已警告其存在可能引起嚴重肝損害的風險,以及羅氏隨后剝離非處方藥市場等因素,賽尼可在中國的銷售逐漸下滑,直至最后徹底從市場上消失。
盡管2011年4月,重慶植恩的奧利司他仿制藥“雅塑”成為退市風潮后唯一獲批的非處方藥產品,但由于此前諸多產品的安全性問題造成的市場信心下降,以及營銷投入等多方面問題,始終無法在市場上形成主導地位。
“需求旺盛、商機巨大、產品過少甚至無法形成充分市場競爭,”上海桑迪營銷咨詢機構首席咨詢官張繼明曾向本報表示,“這一市場規模和前景都很大,但是需要持續的投入和準確定位,同時還要和各類保健品區別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