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未降再添人工成本 “看病難、看病貴”難解
商報訊 (記者 李子君) 昨日,北京市衛生局醫政處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北京市正在醞釀上調醫生的工資總額,但業內專家指出,在醫改尚未實現降藥價的目標時,增加的用人成本肯定會被轉嫁給患者,有違醫改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主旨。
以北京為例,普通二級公立醫院的醫生如果沒有達到副主任醫師職稱的話,工資為2000多元,每月工資加獎金和提成只有4000多元,級別和學歷高、手術量大的醫生會高于5000元。同時,醫生收入低也導致了“收紅包”和“走穴”現象的屢禁不止,后兩者也構成了當前醫生收入的一個很重要來源。
“按照國際慣例,中國醫生的工資偏低,醫生收入與其培養時間、整體付出均不成正比,希望政府能增大給公立醫院的補貼,從而提高醫生的收入。 ”北京天壇醫院門診部主任張越巍表示,盡管目前醫院也是向醫生發放政府規定的加班費數額,但醫生的收入沒有因為強度的逐漸增加而提高。“經常是加10天班和5天班在加班費上并沒有明顯的體現。”
“醫藥加成取消后醫生的收入可能會更低,公立醫院虧損的情況也會加劇。”在市衛生局醫政處相關負責人看來,緩解公立醫院虧損是衛生部門急于解決的問題,市衛生局正在協調其他相關委辦局對醫生收入進行核算,未來將出臺相關指導意見,上調醫生薪酬水平。“將來我們并不是按人頭份來增長,而是在醫生工資總額上進行整體調整,讓整體醫生的薪酬有一個合理的機制,干得多賺得多。”
然而對于上述情況,相關專家卻指出,在醫藥加成尚未全面取消的當下,醫生漲工資的支出應靠政府補貼,而不是讓醫院自己增加人力成本投入的費用。“一旦醫院的投入增大,勢必會提高藥價來彌補整體虧損,這樣一來,肯定會增加患者的就醫成本,有違醫改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主旨。”
北京人民醫院院長王杉認為,提高醫生收入的資金來源一般有兩個:藥價、醫護人員服務費用上漲以及政府的補貼增加。“這兩方面顯然前者不是廣大百姓希望看到的。”為此王杉建議,提高醫生待遇并不一定單純提高人力成本方面的支出,而是要對公立醫院籌資機制進行合理規劃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