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探究竟,記者隨即跟隨張翔到了上海那家醫院,在他們的干細胞移植中心,記者發現:為以示權威,無論室內還是室外,那里到處都標注著“國家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醫學轉化基地”的字樣,韓忠朝、吳祖澤等多位國內外知名干細胞研究專家的照片也被他們作為該轉化基地的專家委員會成員貼在了墻上。面對此等宣傳陣勢,采訪中,洪耿授老人說,看到那些以后,當時他兒子洪淳就像走火入魔一樣,堅持要去那里治療。
洪耿授 浙江金華農民
洪耿授:你說,這個東西說得天花亂墜以后,他希望在那里好像撈救命稻草一樣的。
然而實際情形又是怎樣的呢?采訪中,國家干細胞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韓忠朝表示:先前,他的確曾和上海那家醫院簽定過臨床轉化方面的協議,但由于那家醫院不按合同規范運作,國家干細胞技術研究中心曾多次發函要求他們整改,但對方都沒有實質性的改進。為此,韓忠朝說,雙方的合作其實早就終止。
韓忠朝 國家干細胞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韓忠朝:我們又寫了信,律師函,很多信,希望馬上終止這個合同,而且希望他趕快整改,但是最后他們還是一直以各種理由在拖,拖呢,所以他們這個照片掛我們的都是我們原來就聲明不允許的。
韓忠朝如此,吳祖澤更不例外,采訪時,他對記者表示:他除了去參加當時的“轉化基地”揭牌議式外,對于自己是如何成為上海那家醫院“干細胞醫學轉化基地專家委員會成員的,更是一無所知。
吳祖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祖澤:我們是去參加它的揭牌儀式,支持干細胞的事業,支持干細胞的臨床轉化。至于我是不是專家委員會成員,到目前為止我還沒開過會。
記者:也就是說只是為了啟動揭牌儀式去的?
吳祖澤:是的,這兩年來,我們再也沒有接觸了,至于它是用什么一個樣子模式在運轉,不清楚,至于它有什么商業上的操作模式,我們更不了解。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采訪中,記者發現,那些所謂開展干細胞臨床治療的醫院其實都是在以“干細胞臨床研究”的名義在開展治療,目的就是為了繞開國家對干細胞技術臨床治療的嚴格監管,然而為了吸引病人,他們在實際操作和宣傳中,卻又從不向患者提“研究”或“試驗”二字。為了徹底治愈自身的疾病,于是各地患者便紛至沓來。
施先生 上海患者之父:
記者:假設當時你知道這項技術還處在試驗和研究階段,你還會讓你孩子到這兒來治病嗎?
施先生:絕對不會,我不可能把孩子做個小白鼠去做試驗,做小白鼠的話,這個是對孩子不負責任。
老施家住上海,2007年孩子得了糖尿病,半年后,他帶孩子來到上海那家醫院接受干細胞移植治療,咨詢中,那里的醫生告訴他說:用干細胞移植技術治療糖尿病在全球都是一項成熟的治療技術,其中在美國就已開展七八年了,療效非常好,為此,老施說:他才下決心用它來治療孩子的糖尿病。
施先生:他說那個治愈率達到80%左右吧,就是成功率很高,而且目前是成熟的治療方式了,不是研究的。
然而讓老施沒有想到的是,在治療了一段時間之后,孩子的糖尿病不光沒看好,反而胰島素越打越多,病情也越來越重,孩子的身心受到很大的打擊。
記者:原來是多少?
施先生:原來大概30多,30、40個,現在要50個左右。
記者:一天打幾次?
施先生:一天打4次。
記者:那天天都得打?
施先生:天天打,缺少這個胰島素就不能生活了。
其實,同樣受此蒙蔽的還有一位姓劉的母親,在聽信了醫生相關的承諾之后,她也帶孩子來到了上海那家醫院,然而沒想到孩子在接受那個所謂的成熟的干細胞移植臨床治療手術之后,病情也是越來越重。
劉女士 上海患者的母親
劉女士:他們從來沒有說過,這個是一個臨床的研究的過程。
記者:假如說這要跟你說了,你還會讓孩子去看病嗎?
劉女士:肯定不會的。
記者:為什么?
劉女士:那肯定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去做試驗,你這么沒有把握,我怎么可能還花費這么多錢,自己出了錢,讓小孩去做試驗,你說會有這種事嗎?
為了驗證那種說法,在上海那家醫院的干細胞移植中心,記者假扮患者見到了那個中心的主任,面對記者的追問,那位主任一再向記者強調,他們所做的就是干細胞移植技術的臨床治療,而不是臨床研究,并且他告訴記者:他們早已獲得了國家相關部門的資質審批。
中心主任 上海某醫院干細胞移植中心主任
記者:它是一個什么資質?
中心主任:批準做糖尿病,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嘛。
記者:就是說治療是臨床研究還是臨床治療?
中心主任:那肯定是批準了,準入了。
記者:就是說是臨床治療還是臨床研究?
中心主任:那肯定是臨床治療了,研究的話,它不會批資質的。
記者:就是說批給咱們是臨床治療的?
中心主任:那當然了,那肯定是有這個資質才能做的。
記者:咱這里有這個資質嗎嗎?我看一看。
中心主任:在咱醫院里面呢!我這里怎么能有呢?
他們真的會有那個資質審批嗎?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見到了主管那個中心的實際負責人,面對記者的要求,那位負責人說,過去也曾有好多患者要看這個資質審批,他都沒給。但本人作為記者,他表示可以給看。
負責人 上海某醫院干細胞移植中心實際負責人
負責人:我不給他看,你到我的上級單位你去找,你去告,沒關系 對我來講無所謂的,我又不怕你什么東西。
然而,讓人感到吃驚的是,擺在記者面前的那兩份國家相關部門,給他們所做的有關干細胞移植技術治療某些疾病的批復,竟然只是允許他們進行臨床實驗研究的,而不是允許他們用于臨床治療的。更何況他們獲得那個批復的時間是在今年的3月3日,而早在2年多之前,他們就已開展相關的治療了,并且治療的患者也已大大超過那兩個批復上所規定的數字。
施先生:他們這種行為已經真正地侵害公民的權利了,把老百姓當實驗品,而且收取非法的暴利。我們向社會呼吁,不要再去上當了。
面對上海那家醫院干細胞移植治療的如此情形,記者不由得想起了該醫院干細胞移植中心主任所說的一番話。
中心主任 上海某醫院干細胞移植中心主任
中心主任:有什么說什么,沒什么我絕對不多講一句,因為我剛才已經說了,我們做醫生做了這么多年,肯定是一個道義,就是道德,醫生的道德最重要。
主持人:對于干細胞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都還在探索當中。雖然我國對于干細胞研究持鼓勵態度,但目前所有試驗僅限于研究范圍,至今未對除造血干細胞之外的其他干細胞治療的臨床應用發放通行證。但是現在,一些醫院打著干細胞應用的旗號進行治療的事例日益增多。如何治理干細胞治療的危險和亂象?
主持人:干細胞治療簡單來說就是讓健康的干細胞移植到病患身體內,刺激并修復人體內受損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這樣的理論之下,一些現有醫療水平無法治愈的疾病都將被人類攻克。這樣的消息對任何一位身患絕境的病人來說都像是一根值得抓住的救命稻草。但事實上,目前干細胞治療在世界范圍內都處在研究階段,一些發達國家甚至因為存在倫理風險而不提倡研究。那么我國現在的干細胞移植究竟何去何從?
采訪中,吳祖澤院士告訴記者:事實上,臨床研究和臨床治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據國際慣例,一項新的醫療技術在開展大規模臨床治療之前,至少需要經過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兩個階段。只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其優于既有的療法,且在安全性、有效性和醫學倫理上都無問題之后,新療法才能應用。為此,吳祖澤院士強調說。
吳祖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祖澤:這個步驟是不可缺少的。之所以不可缺少就是為了保護病人的安全,如果我們沒有按照這個程序走,就會在不同程度上面給病人帶來不安全的因素。
然而現實卻是,目前在中國,對于諸如干細胞移植等醫療新技術的臨床研究,國家尚未制定明確的監管規范和細則,面對這一監管空白,干細胞開始被越來越多的醫院濫用、亂用。
比如按照國際慣例,一項醫療新技術要進行臨床研究,最起碼要在研究前告知風險,研究中嚴密監控,研究后定期隨訪,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些必不可少的環節卻被很多醫院省略了。為此,專家指出:浙江患者洪淳,如果能在接受干細胞移植手術之后,被留院觀察幾天,其死亡的悲劇也許就可避免。
洪耿授 浙江金華農民
洪耿授:我叫孫醫生我要求住院,我合作醫療有70%,住院也好報銷,門診的話,這個門診發表,門診的話一分錢報不了的,他說,沒事的,六個小時就可以走,不需要住院的。
但上海那家醫院的干細胞移植中心主任卻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告訴記者:是患者洪淳為了省錢,主動不要求住院的,事實真相如何,我們暫不去探究,但最終的現實卻是:患者洪淳并沒有住院。
中心主任 上海某醫院干細胞移植中心主任
中心主任:當時這個事情我也有責任,我是心軟了一軟,我真的是,我軟了一軟,我們必須要住院,她又不想住院,后來看看她比較那個(可憐),那么就(同意了),這個事情就是我做的不對。
除此之外,更有患者表示,有的醫院甚至連跟蹤回訪這么簡單的事情都沒有去做。
劉女士 上海患者之母
劉女士:像我們出院以后,他從來沒有跟蹤調查過。你沒回訪過,你怎么知道這個成功率是怎么回事。
于是,在患者們看來,那些提供干細胞治療的醫院更看重的是金錢,而不是治療,因為按照國際慣例,臨床研究不但不能收取患者費用,甚至還要向患者支付報酬。但與此相反,他們非但不給患者制服報酬,反而還要以治療的名義收取大筆的費用,少則5萬元,多則10多萬元,有的甚至還更高。
劉女士:就是覺得我們被騙了,我們當試驗品了,他們很不道德的,還叫我們花這么多的費用,這個太坑人了,太殘酷了吧。
高昂的費用背后便是高昂的利潤。采訪中,曾對國內干細胞治療進行過多次調研的上海“生物谷”網站董事長張發寶說:截止到目前,在中國,所謂的干細胞治療已經從細胞的來源、制備到對病人的營銷、治療,都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而在這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是盈利的,特別是利用臍帶血干細胞來進行治療,其利潤就更是可觀。前面我們所說的這家上海醫院采用的大多就是這種臍帶血干細胞。
張發寶 上海生物谷網站董事長 生物學博士
張發寶:從那個患者采集那個臍帶血,在醫院里面一般價格大概在300元左右,但是體外經過一系列的培養這個過程,到用到病人身上可能是四萬甚至八萬,這中間確實是也要消耗一些費用,一些人工的成本,一些實際的成本,但是這個成本相對來說,和這個最終用到患者身上四萬到八萬成本來說,還是很低很低的,也就是說,這個中間的利潤是相當高。
于是,監管空白的存在,中間利潤的高昂,客觀上鼓勵著眾多醫院紛紛進行干細胞臨床治療的“大膽嘗試”。 干細胞臨床治療技術在中國全面開花。面對中國干細胞臨床治療的這種亂象,采訪中,相關專家紛紛呼吁,政府必須要想辦法來彌補相關的監管空白,否則將會影響中國整個干細胞技術的發展。
韓忠朝 國家干細胞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韓忠朝:現在我們國內還沒有形成這個規范的管理審批的一個制度,連誰去審批也沒有落實。所以就是說你想走,一步一步走還找不到門路走,所以后面的管理要跟上,促進跟監管要并進。
吳祖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祖澤:社會上有些醫院,有過渡的商業炒作,不實事求是地來反映一種治療方案,它的有效的程度,給人一個模糊的感覺,似乎干細胞治療可以治百病,這是一種錯覺,這是誤導。那么在這些方面我們都應該加以規范, 使得我們細胞治療走上一個健康的發展的道路,希望我們未來的細胞治療成為一個很好的產業。
主持人:干細胞治療作為生物醫學的尖端技術,一直備受世界各國的關注。在美國,直到2009年才放開干細胞研究,在歐洲,歐盟法院于上周宣布禁止干細胞研究進入專利申請程序,干細胞研究在歐洲將變得更加艱難。而在中國,干細胞的研究一直處于高歌猛進的狀態。而在這高歌猛進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營銷和治療的盈利鏈條。因為按照國際慣例,臨床研究不但不能收取患者費用,甚至還要向患者支付報酬。但在中國,醫院非但不給患者支付報酬,反而還要以治療的名義收取大筆的費用。當醫療事故出現之后,我們又看到了監管體系的空白。誠然對于干細胞治療的前景被描繪得令人神往,但是我們也應該警醒天使和魔鬼只相差一步。在干細胞研究這個問題上,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盡快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對目前的治療亂象進行規范和監管,只有這樣才能使神奇的干細胞治療成為人類的福音。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里,感謝您的收看。
上一頁 1 2 下一頁